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林鑫华团队应用人源类器官(Organoid)回答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和损伤肝脏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以《人源肝脏类器官模拟新冠病毒感染和胆管损伤》(“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ductal organoids”)为题在线发表于《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并于6月22日获《自然》新闻报道(Nature News)和首页图片高亮(Homepage Image Highlight)。
研究建立了人源类器官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并研究其组织损伤机制,证明新冠病毒可以感染肝脏胆管上皮细胞,进而下调肝脏胆管组织中细胞紧密连接及胆汁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新冠病毒细胞嗜性、致病机制研究和后续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工具,并提示肝脏胆管功能紊乱可能是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脏损伤的直接诱因。
该研究于2020年3月17日在bioRxiv上预印,是COVID-19疫情爆发之后利用人源类器官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的首次报道。并引领后续多个独立课题组利用肺、肠和肾等其它重要脏器类器官广泛探究新冠病毒的嗜性、复制动态及先天免疫应答等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于6月22日获《自然》新闻报道和首页图片高亮。
类器官是体外3D培育的微型器官。相比于传统细胞系和复杂动物模型,人源类器官可以高度模拟人体组织的细胞组成、空间结构和功能行为。人源类器官新冠感染模型的使用将有效加速新冠中和抗体评价和新型药物开发。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冰、林鑫华团队,基础医学院张荣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梁俊波团队合作完成。类器官实验依托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类器官研究中心开展。该中心现拥有GMp屏障400平方米,配备高通量类器官培养及表型分析设备,积累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实力,并已建立肠、肝、肺、子宫内膜等正常组织类器官和肿瘤类器官种质资源库。复旦大学新冠科研攻关团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基础医学院袁正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王晓月为本项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指导与支持。
论文链接:
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ductal organoids
1. doi.org/10.1007/s13238-020-00718-6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864-x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