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植物是如何保证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以便确保其遗传稳定性?3月31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蒙祥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植物防止多精入卵的新机制,揭示了一个人们长期不了解的植物受精奥秘。
受精是动植物生活周期的关键事件,即来自父亲的一个精子与来自母亲的一个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则是新生命的起始。然而,在正常受精过程中,精子的数目远远大于卵细胞的数目。但植物是如何保证卵细胞只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的,迄今仍知之甚少。
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的卵细胞深埋在母体组织中,很难获得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经过长期摸索,孙蒙祥课题组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卵细胞分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了国际上首个拟南芥卵细胞和受精卵转录组数据库, 并从中鉴定得到两个只在卵细胞特异表达的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
研究发现在受精前,ECS1和ECS2主要分布在卵细胞内,而当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后,ECS1和ECS2则迅速分泌在卵细胞周围,降解其附属细胞(助细胞)分泌的花粉管吸引信号Lure,从而阻止输送更多精子的花粉管进入胚囊,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
课题组同时揭示了卵细胞可以感知受精成功,只有在受精成功时卵细胞才会释放ECS,阻止多余花粉管进入,进而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在受精不成功情况下花粉管仍可以进入胚囊,而受精成功后又可迅速阻止多余精细胞进入胚囊的疑问。
植物防止多精入卵的机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保持后代遗传稳定性,否则物种无法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雄性资源使更多的卵细胞受精,产生更多的后代,对作物来讲,能产生更多的种子,有更高的产量。
武汉大学禹小波博士后,张雪成博士生和赵鹏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Thomas Dresselhaus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此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原文标题:
Fertilized egg cells secrete endopeptidases to avoid polytube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87-5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