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新引进的杨凌、葛广波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1806组共同合作,设计研发了首个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Hot paper”发表在化学及交叉科学领域一区期刊《欧洲化学》(Chem. Eur. J., DOI: 10.1002/chem.201701384)(IF:5.317)上,并被选为内封面文章。
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代谢酶,其肩负着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调控情绪与感知过程的同时,在药物或异物质代谢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酶与精神和神经、肿瘤、心血管等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用药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点。研发精确、选择性高、适于复杂生物体系中COMT酶活检测的方法在上述相关的基础理论和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先前探索了儿茶酚类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COMT代谢规律,发现COMT可选择性催化瑞香素的8位酚羟基发生8-O-甲基化反应,并显示出了较强的荧光属性(Sensor Actuat B-Chem, 2016, 231:615, IF:5.401)。在该规律基础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可提高COMT酶催化效率及产物荧光属性的远端结构修饰策略,获得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且抗生物基质干扰能力强的COMT双光子荧光探针底物3-BTD。
这一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及组织水平COMT双光子荧光成像,完成了单酶、细胞、组织及血液红细胞等不同生物基质体系中COMT的酶活检测。作为产品,其在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中优势突出,未来还有望成为人体COMT临床检测试剂。
近年来,杨凌、葛广波团队还在其它人体重要药物代谢酶功能表征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先后设计研发出细胞色素p450酶3A4 & 3A5、羧酸酯酶1 & 2及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分子。上述工作不仅为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领域中的个性化药物研发及个性化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分子。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文/图 王平)
索取Biotek3D细胞模型多功能观察设备Cytation5或LionheartFX
原文标题:
An Optimized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for Biological Sensing and Imaging of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