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玉米杂交优势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我国杂交种普及率近乎100%。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解决制种过程中人工去雄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组长期致力于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已克隆数个雄性不育基因(IpE1, 2017, plant physiology; ApV1, 2017, The plant Journal; Ms6021, 2017, Scientific Reports),并对雄性不育机理进行了探讨(Xiao et al., 2020, Molecular plant)。
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壁是保护植物生殖细胞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重要屏障。在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上述组织的破坏可导致玉米雄性不育。本课题组获得一个雄性不育彻底且稳定的玉米突变体,命名为irregular pollen exine2 (ipe2),该突变体表现为花药皱缩,且成熟的花粉粒中无淀粉积累。
图位克隆和互补实验证实了IpE2控制玉米雄性育性,该基因在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期和小孢子释放期特异表达,编码一个内质网定位的GDSL脂肪酶。IpE2基因功能缺陷导致突变体中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尤其是C16/C18脂肪酸以及相关衍生物的含量显著下降,并造成突变体花药绒毡层和中间层细胞延迟降解,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外壁发育异常,最终导致玉米雄性不育。
上述研究扩展了对玉米雄性不育机理的认知,并为玉米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该研究结果2020年9月10日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DOI:10.1104/pp.20.00105)。陈化榜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霍燕青和裴元荣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刘娟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