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数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是一种通过电极阵列,在芯片上利用电信号对微量液体的运动进行精准操纵的技术,现今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生物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该技术利用了半导体技术及消费电子的设计理念,可以在手掌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在无需外设的辅助下,可以自动的实现快速在场体外诊断(pOCT)。芯片具备高度兼容性,可用于定量分析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分子。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芯片电极的电压来对应地改变其表面的亲疏水性,进而使液滴在相邻电极表面的接触角产生差异,从而使液滴在不同方向存在表面张力的差异,以此操纵液滴产生定向移动、分裂、合并等现象。其中,如何高效、稳定地生成微液滴是数字微流控技术的核心,也是其难点所在。在实际操作中,当芯片间隙与电极的尺寸的比值超过某一阈值时,液滴撕裂成为更小的液滴将变得异常困难。这一个因素的存在,导致当芯片结构和尺寸固定时,可生成液滴的最小体积也被限制。如果能够突破这一限制,生成体积更小的液滴,则可以在有限的芯片区域内实现更多检测,提高系统的检测通量。同时由于产生的液滴进一步缩小,片上样品稀释、磁珠清洗等具体实验的灵活性将显著提高,极大地拓宽了数字微流控技术在pOCT方向的应用潜力。
图1. “One-to-three”微液滴生成原理与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马汉彬研究员课题组与长春理工大学、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ACXEL)合作、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名为“One-to-three”的数字微流控液滴生成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液滴对称撕裂可在几何中心位置保持表面张力平衡的原理,将一个大液滴分成三个液滴,包括一个在不改变数字微流控芯片几何尺寸的情况下高效分离出“高纵横比”的小液滴。该液滴撕裂方法超出了介电润湿数字微流控的几何极限。
结合“One-to-three”液滴生成的优势,团队整合了磁吸模块、光学检测模块、三轴操控模块、液滴驱动系统等,开发了一套具备全自动路径编译、检测数据读取、三轴定外控制的软件。通过对系统不断的测试优化,成功构建了整套全自动数字微流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平台。
该高度集成的平台可快速完成高效的磁珠洗涤。最终,实现了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同时并行检测5个B型利钠肽样本,整个免疫测定过程仅约需要10分钟。完成了从理论突破,功能设计及工程化开发的全流程。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人类血清中B型利钠肽的定量快速检测,对心衰的诊断、预后评估、病情监测、指导治疗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图2. 论文封面
相关研究成果以“One-to-three” droplet generation in digital microfluidics for parallel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s为题,发表于微流控技术顶级学术期刊Lab on a chip,选为内封面论文,并收录入2021热点论文集。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靳凯,通讯作者为医工所马汉彬研究员和长春理工大学李金华教授。
论文链接:http://xlink.rsc.org/?DOI=D1LC00421B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