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运动器官叶枕的多维基因调控网络研究
4月26日,国际高血压领域顶级期刊《Hypertens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组与宗耕研究组合作的研究论文“Lipidomic Signatures of Dairy Consumption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Adults”。该研究首次在奶制品摄入水平低的中国人群中发现特定鞘磷脂分子能作为奶制品摄入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且能部分解释奶制品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因素,识别其早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向心性肥胖等至关重要。奶制品是健康膳食模式的一部分,明确奶制品摄入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或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发生。然而,由于调查对象的回忆偏差、食品成分数据库覆盖范围有限等原因,在人群研究中采用膳食问卷调查获得的奶制品摄入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潜在机理仍不清晰。 本研究基于“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前瞻性追踪队列和“不同膳食模式的营养干预研究” 随机化对照干预研究,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嵘研究员的团队合作,采用高通量靶向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精确定量血浆350种脂质。林旭组博士生云欢和副研究员孙亮等通过系统分析发现:(1)4种鞘磷脂与奶制品摄入强相关(β值:0.130-0.148;p < 1.43×10-4),而与红肉、蛋类、鱼类等其他膳食因素弱/不相关。与本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奶制品生物标记物反式18:1脂肪酸相比,上述4种鞘磷脂能显著提升奶制品摄入的判别效果(C统计值:0.754→0.888);(2)在校正人口统计学、降脂药服用、膳食因素、各研究指标基线水平等多重因素后,奶制品及其关联脂质与血压、空腹血糖6年变化显著负相关,且鞘磷脂能部分介导奶制品摄入与血压(介导比例:20.01%-39.54%)、血糖(介导比例:15.88%)变化的关系;(3)整合全基因组数据,运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SM (OH) C32:2与血压水平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收缩压:β=?0.57,95%置信区间=?0.85至?0.28,p= 9.16 × 10-5;舒张压:β=-0.39,95%置信区间=?0.59至?0.20,p=7.09 × 10-5)。 总之,本研究提示,血浆特定鞘磷脂分子可能作为敏感且稳健的奶制品摄入生物标志物,可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更加精确评估奶制品摄入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增加含上述鞘磷脂分子的食物摄入可能为奶制品摄入量低或乳糖不耐受人群预防管理高血压及心血管风险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宗耕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云欢博士、孙亮副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吴庆庆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B类)、科技部十三五“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的资助。

奶制品摄入的鞘磷脂分子标记物与血压变化显著相关,并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文章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HYpERTENSIONAHA.122.18981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湖北省中药产业链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暨项目论证会在我校召开
2022-07-26 -
Science Signaling揭示cGAS泛素化调控新机制
2022-07-26 -
南京土壤所在水稻钾离子通道的自然变异与生理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2-07-26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重金属多过程耦合形态转化动力学模型方面取得进展
2022-07-26 -
北京大学马剑竹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城市道路网空间均匀性量化》
2022-07-26 -
武汉大学宋质银课题组发现线粒体DNA释放的新机制
2022-07-26 -
屠鹏飞/曾克武团队揭示葫芦素B抗肿瘤作用靶点
2022-07-26 -
珠江医院丁长海团队在干细胞与纳米材料治疗关节炎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2022-07-26 -
寄生蜂共生病毒双向调节寄主免疫的新机制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