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服务平台助推芯片山东替代
慢学习过程理论(slow learning process)认为,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逐步习得的,因而会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类别学习理论(category-based learning)则认为,个体一旦学会了某个社会类别概念,所有与这个类别相关的联系都会立即自动获得,并且此后将保持稳定,因而内隐社会认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将是不变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纵向追踪研究发现,内隐社会认知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并且稳定性和可变性因人而异、因领域而异。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题为:Is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developmentally stable? A longitudinal study。
为了更全面地回答内隐社会认知是否具有发展可变性的问题,研究人员对中国青少年和新生成人(N=608;56%为女性;15-27岁)的样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内隐社会认知的三种主要类型(自尊、性别科学刻板印象和种族态度)的调查。秩序稳定性分析表明,内隐自尊和内隐种族态度表现出低稳定性(分别为r=.16和r=.19),而内隐性别科学刻板印象表现出高稳定性(r=.75)。潜在变化评分模型分析表明:(1)内隐自尊的平均水平在两年内下降,而内隐性别科学刻板印象和内隐种族态度的平均水平没有变化;(2)所有三种类型的内隐社会认知个体变化都有差异(一些参与者表现出增加的趋势,15%–46%,部分参与者表现出减少的趋势);(3)30%的参与者在三种类型的内隐社会认知中表现出相似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种认知都会增加或减少),而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综上,在发展过程中,内隐社会认知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因人而异、因领域而异,绝对稳定和绝对可变的观点都不正确。
论文链接:
https://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dev0001255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我国科学家揭示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复合体组装的分子机制
2022-12-15 -
广西 :破除“创新孤岛”打造产学研用新高地 我区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
2022-12-15 -
福建:三明市科技局多措并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2022-12-15 -
北京:高精尖项目组团落地中关村科学城
2022-12-15 -
2021年度贵州省技术经纪人等级培训顺利收官
2022-12-15 -
山东:2.7亿元 青岛下达第三批科技计划项目,涉及海洋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培育……
2022-12-15 -
兰州高新区获批实施首批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
2022-12-15 -
甘肃省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兰白自创区
2022-12-15 -
北京:一流科技深度学习框架助推AI新基建“普惠化”
2022-12-15 -
河南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