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确定产生视紫红质的关键机制
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推崇的一种新型微创融合技术,与经椎间孔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相比,具有不损伤脊旁肌肉、不进入神经管道、融合面积大等优势。然而,受陡峭的学习曲线、有限的手术视野及较高的神经和血管并发症等因素的制约,在国内难以推广。近期,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科学家团队在《Spine》杂志发表题为“Comparison of oblique lateral interbdoy fusion (OLIF)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TLIF)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on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论文。提出通过改良OLIF技术,即腰大肌前下方显露技术,处理腰椎退行性疾病,不但可以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学习曲线,提高安全系数。
在微创理念的指导下,该团队对OLIF技术进行3处改良:一是手术切口更偏向侧方,使其更精准,更符合中国人的人体结构;二是直视下操作,利用自主研发的带光源微型拉钩,可进行切口内牵开,全程直视下实现目标椎间盘的暴露;三是腰大肌前下方入路,既扩大了腰大肌与主动脉之间的有效生理间隙,使得手术视野暴露更充分,安全系数更高,又完整保留了腰大肌结构,减少了肌肉组织的损伤。基于这些改良技术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微创TLIF手术组相比,两种手术方式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改良OLIF手术组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肌肉损伤更轻,下地活动更早,腰椎生理曲线恢复更好。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lww.com/spinejournal/Fulltext/2022/03150/Comparison_of_Oblique_Lateral_Interbody_Fusion.7.aspx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pin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促进胰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调节肽选择性识别神经调节肽U受体的分子机制
2022-12-15 -
科学家揭示果蝇痕迹条件反射和延迟条件反射的不同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命运调控因子c-Myc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2-12-15 -
科学家定向开发新的基因递送载体用于基因治疗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灵长类动物羊膜形成具有两个独立的阶段
2022-12-15 -
我国企业成功研发首个低温高效提取移动智能工厂
2022-12-15 -
科研人员研发新型复合材料用于检测水中有毒物质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癌症免疫疗法潜在新靶点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