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大陆学者发表的最受关注Cell论文(生物类)

时间:2016-04-26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4月20日,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正式发布,此次排行榜内容根据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数据整理,分为研究机构排行榜,国家地区排行榜,学术研究院排行榜,合作研究院排行榜,以及化学,地球环境科学,物理和生命科学排行榜。

在生命科学类中,排名第一的是哈佛大学,其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第三是斯坦福大学,而大陆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的是中科院系统(WFC2015 154.61),其次是北京大学(WFC2015 44.37)和清华大学(WFC2015 43.43),其后分别是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同时此次指数也汇总了各大期刊分数最高的论文,其中Cell论文包括:

COLD1 Confers Chilling Tolerance in Rice

水稻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低温胁迫非常敏感,尤其是苗期和孕穗期,这限制了其种植的地理位置。人工驯化和选择使粳稻种植延伸到年积温较低的寒区地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其他合作者合作,发现了水稻感受低温的重要QTL基因COLD1及其人工驯化选择的SNp赋予粳稻耐寒性的新机制。

这一研究发现,包含粳稻COLD1基因的籼稻近等基因系以及超表达该基因的粳稻材料都显著增强了耐寒性,而功能缺失突变体COLD1-1或反义基因株系却对冷非常敏感。该基因编码一个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定位于细胞质膜和内质网。冷处理时,COLD1与G-蛋白α亚基RGA互作,激活Ca2+通道,触发下游耐寒防御反应,而后加速G-蛋白GTp酶活性以平衡G-蛋白动态活性。该实验分析了127个不同水稻品种和野生稻中COLD1基因序列,发现了7个SNp,其中粳稻特异的SNp2影响了COLD1活性而赋予粳稻耐寒性。该成果揭示了通过驯化得到的COLD1等位基因和特异SNp赋予水稻耐寒性的新机制。COLD1模块可直接用于对超级杂交稻亲本93-11和其它籼粳稻的耐寒性改良,对基于分子设计培育水稻耐寒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乔杰课题组和汤富酬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文章。该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人类多个发育阶段原始生殖细胞(pGC)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发现人类原始生殖细胞不同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关键独特特征。

该研究发现: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大规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发育到第10-11周时,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点,仅有7%左右保留下来。这是人类所有已知类型的体内正常细胞中DNA甲基化程度最低的细胞类型,说明原始生殖细胞DNA甲基化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虽然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区域的DNA甲基化被完全擦除,但在一些重复序列元件上仍然残留大量DNA甲基化,尤其是微卫星序列ALR以及一些进化上比较年轻的元件,为人类隔代遗传现象的表观遗传分析提供了有用的线索。研究同时发现了人类植入后雌性胚胎X染色体失活和激活的特征,并揭示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早期发育基因的表达特征。

该项工作为研究人类生殖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早期胚胎全能性的建立、干细胞向精卵定向分化以及DNA甲基化的隔代遗传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生殖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是否会遗传给后代或隔代遗传,以及临床上生殖细胞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等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oordinated Spine pruning and Maturation Mediated by Inter-Spine Competition for Cadherin/Catenin Complexes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翔研究组题为《树突棘的协同修剪与成熟由树突棘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竞争所介导》的研究论文发现,相邻树突棘之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竞争决定了它们在树突棘修剪过程中的不同命运——胜者更加成熟与强壮、败者则被修剪­——从而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神经环路精确化的新机制和重要规律。

EIN2-Directed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红卫等人的研究文章报道在植物激素乙烯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郭红卫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乙烯不但能诱导CEND进入细胞核,而且还能促进其在细胞质中形成明亮的、随机分布的点状结构,这暗示EIN2在细胞质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细胞质中的EIN2能够识别并结合EBF1/2 mRNA的3’UTR,并通过招募EIN5等相关调节因子形成点状结构p-body,进而抑制EBF1/2mRNA的翻译,导致EBF1/2蛋白含量急剧减少,进而使得EIN3/EIL1在细胞核内大量积累,从而激活下游乙烯反应。该成果阐明了EIN2蛋白在细胞质中的新功能、发现了一类新的响应乙烯信号的RNA元件polyU序列,并揭示了一条新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植物信号转导领域第一次表明mRNA的3’UTR像一个“感受器”感知上游信号并向下传递,对植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利用EIN2CEND对EBF1/2 mRNA的3’UTR调控作用,将来人们可以人为控制乙烯信号“打开”或者“关闭”来抵御胁迫或者延迟果实的成熟,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

A XEN-like State Bridges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

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北京大学邓宏魁和赵扬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化学重编程过程中的一个类似于胚外内胚层细胞的中间态,并据此大幅提升了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的诱导效率。

邓宏魁研究组发现了在化学重编程早期产生的一个上皮样细胞的中间状态,这一中间状态的细胞共表达Sall4、Gata4、Gata6和Sox17等转录因子,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体内发育能力上类似于胚外内胚层(XEN)细胞。这一发现提供了改进化学重编程体系的一个关键的分子路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了化学重编程的诱导条件,最终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化学重编程体系。这项成果表明化学重编程是一个分子路径上完全不同于转基因诱导重编程的全新途径,显示化学小分子是调控细胞命运的理想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转变的内在机制,为化学诱导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体细胞重编程和再生医学奠定了基础。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use-Rat Allodi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型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型的有利工具。

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pick C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5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4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还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生物通:万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