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肝癌早期比较隐匿,患者确诊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这个时候进行治疗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正因如此,肝癌素有“癌王”之称。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害怕,因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肝癌“癌王”的地位也并非牢不可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癌治疗的效果,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命。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最近在Cancer 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肝癌研究成果。他们的工作表明,在影像学、AFp检测等传统方法还无能为力的时候,检测血清中的循环microRNA可以提前预警并监测肝癌的发生。这种检测方法非常简便,成本也比较低。将来只需要在医院门诊进行指尖采血,就可以在3小时内得出检测结果。(更多信息请参见:早诊断,将“癌王”拉下马)
生物通有幸邀请到王红阳院士课题组的李亮博士,来跟我们聊一聊肝癌诊断的生力军——microRNA。
作为诊断标志物,microRNA有什么特别?
MicroRNA是长约22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从病毒到人类的各种生物中。这些小RNA能够与mRNA结合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器官生成等重要过程中承担着关键性的调控功能,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人类疾病有关。
循环microRNA作为新型诊断标志物近年来被广泛报道。李亮博士指出,microRNA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无创:采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对病人的损伤较小,能够克服创伤性检测带来的风险。(二)稳定:在临床血清、血浆样本中,microRNA以抵抗RNA酶的形式稳定存在。(三)早期:循环microRNA在肿瘤早期阶段(比如癌前状态、极低肿瘤负荷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异常,因此可以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预警或者肿瘤早期检测。(四)简便:研究蛋白型的诊断标志物需要制备抗体,而microRNA的研究方法相对简便,发现-验证-应用的周期相对可能更短。
MicroRNA离临床诊断有多远?
李亮博士表示,microRNA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为时尚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microRNA诊断产品正式、大规模进入临床。但是相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基础研究的成果会比以往更快地应用到实践中来。
“现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与microRNA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专利,有部分研究成果也已经接近于实际应用。举例来说,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等研制的基于microRNA检测的胰腺癌诊断试剂盒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核,获批三类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书。我们也在抓紧将microRNA应用于肝癌提前预警的研究结果进行大规模验证,希望能够尽快推向临床,”李亮博士兴致勃勃地说。
哪些检测方法与microRNA更般配?
据李亮博士介绍,microRNA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类:(1)基于探针杂交技术的检测方法:比如Northern blotting法、纳米金标记法以及桥联同位素标记法等。(2)基于扩增反应的检测方法:比如定量pCR法(qpCR)、滚环扩增法以及新一代测序技术等。“在该项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TaqMan探针(qpCR)对血清中的microRNA进行检测。”
李亮博士认为,上述microRNA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进行采用。举例来说,qpCR法灵敏度和精确度较高,样本需求较少,目前被广泛采用。而新一代测序技术通量高,结果准确,可定量检测未知microRNA,但是检测成本相对较高。
肝癌诊断有哪些新势力?
李亮博士告诉我们,循环microRNA检测是体液活检的重要内容之一。体液活检是指通过患者的血液或者尿液等对癌症等疾病做出诊断。近年来,体液活检技术受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被《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评为“2015十大突破”之一。今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给出的数据也显示,体液活检和传统组织活检的一致性良好。除了microRNA以外,体液活检的检测内容主要还包括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以及外泌体(Exosomes)等。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也步入了学术共识,”李亮博士说。“新一代测序技术是将来实现肝癌的精准分子分型、药靶筛选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亮博士认为,新型肝癌蛋白标志物的应用也值得期待,比如DKK1和GpC3。国内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病理诊断试剂盒——GpC3检测试剂盒,目前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获准用于肝癌的病理诊断和分型。
肝癌诊断将走向何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已经逐渐走入了 “4p医学”时代,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医疗。其中首要的就是预防、预测疾病的发生。
在“4p医学”时代,提早预警和精确诊断是未来肝癌诊断的发展趋势之一。李亮博士满怀憧憬地说:“提早预警有利于疾病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精确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在将来,我们不仅要准确地诊断肝癌,还要精准判断肝癌的分子分型等个体化信息,为肝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今年5月,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王红阳院士任主任委员。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精准医疗临床应用进入了实施阶段。
作者简介:
王红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教育部“肝癌分子网络调控与靶向干预”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肝胆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军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J.E.M. 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Cancer Res、Nature 和Oncogene等有影响力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已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3项。先后主持国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树兰医学奖等。
李亮,男,1982年11月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汉族,中共党员。2006年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学专业,导师王红阳院士,同年任该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至今。
李亮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性肝病与肝癌的早诊、早治,机制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主持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青年项目一项,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李亮博士目前发表第一作者SCI论著9篇,相关文章发表于“Gut”、“Hepat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以及“Cancer letters”等知名医学期刊上,单篇最高中英文引用94次。目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参编专著“细胞信号转导-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李亮博士获军队集体一等功一次;获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评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式优秀青年”;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推荐原文:Li L et al. Cancer Lett. 2016 Apr 10;373(2):234-40.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