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彭世球团队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南海区域典型季节(冬、夏)有效波高的长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气候动力学》上(第一作者为李少钿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毅能研究员和彭世球研究员)。
研究团队构建了覆盖东印度洋-南海-西北太平洋的海气耦合模式和波浪模式,形成一套东印度洋-南海-西北太平洋的长期风-浪数据集(1981~2014,34年)。该数据集的水平分辨率为0.25°,包含海表10米经向风和纬向风、海表气压、有效波高、平均波长、平均波周期和平均波向等要素。基于该数据集,对西北太平洋-南海区域典型季节(冬、夏)的有效波高长期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冬季的情况,有效波高年际变化剧烈的区域分布在南海北部和菲律宾群岛东面太平洋,并通过菲律宾反气旋与ENSO事件遥相关: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强暖(冷)事件引发菲律宾反气旋(气旋)并削弱(增强)东亚冬季风,从而导致南海北部和菲律宾群岛东面太平洋的波高减弱(增强)。另一方面,南海北部和日本东面太平洋的波高变化受阿留申低压(AL)的影响,呈东北-西南的“偶极子”形态,表现为年代际变化。即随着AL中心东移和强度增强,中纬度太平洋的西风增强且波高增高,而南海北部的东北季风和波高则减弱。对于夏季的情况,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波高变化主要受到强台风活动的控制(图1a),而南海中南部的波高变化则受到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图1b),两者皆表现为年际变化且受ENSO的调节。比如,发生在上一年冬季的强El Ni?o事件由于西太平洋海表冷却与东北信风的正反馈作用导致菲律宾反气旋持续到下一年夏季初,进而削弱南海夏季风和南海中南部的波高(图1b)。
图1 (a)El Nino调节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及波高变化和(b)前一年冬季El Nino调节南海夏季风及南海中南部波高变化的机制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Li, S., Li, Y.*, peng, S.*, Qi Z.. 2021.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region. Clim Dyn. 56(9), 3065-3080.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1-05636-9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