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蛋白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新见解
神经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纹状体比正常人大10%,纹状体是位于前脑皮层下基底神经节的一簇神经元。这代表了精神变态者和非精神变态者之间明显的生理区别。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发现了精神变态者和非精神变态者之间的生物学区别。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科学家们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纹状体(前脑的一个区域)比对照组的低精神病特征或没有精神病特征的人大10%。
精神变态者,或那些具有精神变态特质的人,是那些有自我中心和反社会倾向的人。这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罪恶感,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在某些情况下,还有犯罪倾向。
纹状体是前脑的一部分,是大脑皮层下区域,包括整个大脑,协调许多认知元素,包括运动和行动计划,决策,动机,强化和奖励感知。
此前的研究表明,精神变态者的纹状体过于活跃,但其规模对行为的影响尚未得到证实。这项新研究表明,有心理变态倾向的人和没有心理变态倾向的人之间存在显著的生理差异。虽然并不是所有具有心理变态特质的人最终都会触犯法律,也不是所有罪犯都符合心理变态的标准,但这两者之间有很强的联系。还有重要的证据表明,精神变态与更具攻击性的行为有关。
对生物学在反社会和犯罪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解可能有助于改进现有的行为理论,并为政策和治疗方案提供信息。为了进行他们的研究,神经科学家们扫描了120名美国参与者的大脑,并使用心理变态检查表修订版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这是一种心理评估工具,用于确定个体中是否存在心理变态特征。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奥利维亚·蔡(Olivia Choy)是一名神经犯罪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她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精神变态等反社会行为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发现,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生物学上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结构的大小,在反社会和非反社会的个体之间。”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学系的Adrian Raine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因为生物特征,比如纹状体的大小,可以从父母那里遗传给孩子,这些发现为精神病的神经发育观点提供了额外的支持——这些罪犯的大脑在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不能正常发育。”
来自长滩加州州立大学犯罪学、刑事司法和应急管理学院的罗伯特·舒格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补充说:“使用在社区样本中修订的精神变态检查表仍然是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是在监狱里,而是在那些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的心理变态特征。”
阿拉巴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安德里亚·格伦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强调了联合研究团队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他说:“通过复制和扩展之前的工作,这项研究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即精神变态与纹状体的结构差异有关,纹状体是大脑的一个区域,在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各种过程中都很重要。未来的研究将需要了解可能导致这些结构差异的因素。”
这项研究的结果最近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刊物《精神病学研究杂志》上。
纹状体越大,对刺激的胃口就越大通过对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纹状体越大,对刺激的需求就越大,刺激和冲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基底神经节是由位于大脑中心深处的神经元簇组成的。基底神经节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信号,大脑皮层控制认知、社会行为,并识别需要注意的感官信息。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纹状体的了解有所扩大,并暗示该区域与社会行为的困难有关。以前的研究没有解决是否在具有精神病态特征的成年女性中观察到纹状体增大。
神经系统科学家说,在他们对120个人的研究中,他们检查了12名女性,并首次观察到,心理变态与女性的纹状体增大有关,就像男性一样。在人类的发育过程中,纹状体通常会随着儿童的成熟而变小,这表明精神变态可能与大脑发育方式的差异有关。
我们仍需更深入地了解纹状体的发展。为什么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有可能具有精神病特征,可能涉及许多因素。心理变态可能与大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可能是自然发育的结果。与此同时,重要的是要承认环境也会对纹状体的结构产生影响。”
Raine教授补充说:“我们一直都知道,精神变态者会竭尽全力寻求回报,包括涉及财产、性和毒品的犯罪活动。我们现在发现了这种冲动和刺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即纹状体的扩大,纹状体是与奖励有关的关键大脑区域。
科学家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找出具有心理病态特征个体纹状体增大的原因。
参考文献:“Larger striatal volum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dult psychopathy” by Olivia Choy, Adrian Raine and Robert Schug, 6 March 2022,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DOI: 10.1016/j.jpsychires.2022.03.006
-
PNAS:开发出能穿过血脑屏障的纳米颗粒
2022-07-26 -
抗生素严重影响运动成绩
2022-07-26 -
新技术助力保障工程细胞系的真实性
2022-07-26 -
Molecular Cell:细胞内免疫反应中发现的相分离
2022-07-26 -
《Nature》当你“发烧”时,大脑干啥呢?
2022-07-26 -
研究探索了进化基因组学的前景和陷阱
2022-07-26 -
Nature打破常规:不需要化放疗,这种T细胞治疗依然有效
2022-07-26 -
Science Immunology:母乳中的IgG抗体有助于塑造婴儿的肠道细菌和免疫力
2022-07-26 -
富含果糖和脂肪的西方饮食通过甘油酸介导的胰岛细胞流失导致糖尿病
2022-07-26 -
肝脏中的免疫细胞调节体温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