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子春团队发现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肝脏纤维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必经病理过程,其中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是肝脏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损伤是肝脏纤维化,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仍有晚期血吸虫病人3万余人,临床表现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可并发门脉高压、脾脏肿大、肝昏迷、肝腹水,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但是临床上还没有根本有效的抗纤维化的药物,且肝纤维化的机制错综复杂,还未完全阐明[1]。因此,明确肝脏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寻找抗肝脏纤维化的药物作用靶点,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该研究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在血吸虫病感染过程中表达明显上调。血吸虫感染野生型和RIp3敲除小鼠后,敲除RIp3小鼠虫卵肉芽肿面积及其炎性反应减少、肝脏纤维化病变减轻,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和体重也显著提高;相关的血清中ALT和AST水平、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活性氧ROS的水平也都显著下降,肝纤维化指标和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程度均显著下调。上述结果表明,RIp3缺乏可减轻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理性肝损伤。
该研究还发现,RIp3的敲除下调了JUN N-末端激酶(JNK)的磷酸化水平和转录因子p-cJUN/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水平。RIp3敲除小鼠的肝脏中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的程度均减轻,但铁死亡和自噬的程度并无变化。上述动物模型的表型和现象在RIp3敲低或过表达的L-02或HepG2肝细胞与人的肝星状细胞系LX-2共培养的体外试验中获得了验证。
该研究进一步应用JNK抑制剂Sp600125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程度降低,肝脏中炎症因子和ROS的水平下降。该研究揭示了RIp3在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RIp3缺乏可降低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体内、外实验证实RIp3-JNK-cJUN、Egr-1轴正反馈调控炎症因子和ROS的产生,激活肝星状细胞,释放细胞外基质,促进血吸虫病肝纤维化。RIp3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可作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新药物靶点。
图1 RIp3在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示意图
该研究团队前期还细致比较了两种经典的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模型与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模型的肝脏炎症和免疫反应动态进展的差异,研究工作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Oct 7; 11:570524。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宋丽君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华子春教授为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019-6
-
科学家成功获取奥氏马全基因组数据
2022-07-26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团队展望太阳能驱动连续式空气取水
2022-07-26 -
上海交大电院周健军教授课题组在模数转换器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2-07-26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强韧化氧化石墨烯基复合块体材料制备领域取得进展
2022-07-26 -
上海交大电院朱卫仁课题组发表超表面加密最新研究成果
2022-07-26 -
物理学院许甫荣团队与合作者有关四中子态能量和共振宽度的理论预言被实验证实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