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确定产生视紫红质的关键机制
近期,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靶向CD19和CD22的双位点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CD19-22.BB.z-CAR T)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成人患者治疗中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在《Nature》上发表,题为:CAR T cells with dual targeting of CD19 and CD22 in adult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 refractory B cell malignancies: a phase 1 trial。 研究人员首先在接受CAR19治疗的LBCL患者组织样本中验证了CD19-/lo与CAR19耐药的相关性。CAR19治疗后,16例LBCL患者中有10例CD19缺失或较低。肿瘤表面低CD19位点密度与疾病治疗相关。研究人员基于此构建了CD19-22.BB.z-CAR双靶标T细胞,在一项针对复发/难治性B-ALL和LBCL的成人I期临床试验(NCT03233854)中进行试验。对39位B-ALL患者(n=17)和LBCL(n=22)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最终有38位患者接受了CD19-22.BB.z-CAR治疗。结果表明,97%的产品符合临床研究方案规定的剂量,并且在剂量增加后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在B-ALL患者(n=17)中100%的患者有88%完全缓解,在LBCL患者(n=21)中62%的患者有29%的缓解率。对细胞分泌因子进行检测后发现,CD19-22.BB.z-CAR T细胞受CD22刺激后分泌出的细胞因子远少于CD19。 研究结果证明了双位点特异性CD19-22.BB.z-CAR T细胞在封闭系统中生产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在对CAR19耐药的B-ALL和LBCL的治疗中表现出的高临床活性。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1-01436-0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我国科学家揭示发育中人脑小胶质细胞区域特化和状态转换的时空动力学特征
2022-12-15 -
国外科学家发现治疗脂肪肝的潜在新靶点
2022-12-15 -
科学家开发一种可用于mRNA细胞溶质传递的病毒模拟细胞膜涂层纳米颗粒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脑血管生成及完整性维持新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促进胰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调节肽选择性识别神经调节肽U受体的分子机制
2022-12-15 -
科学家揭示果蝇痕迹条件反射和延迟条件反射的不同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命运调控因子c-Myc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2-12-15 -
科学家定向开发新的基因递送载体用于基因治疗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