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物新闻 >

丁耀飞:华为企业成功的背后必定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时间:2022-07-21 11:21:47 来源:搜狐

丁耀飞:华为企业成功的背后必定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丁耀飞:今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500强名单 。华为则以785亿美元的总营收排名第83位,首次跻身世界100强。并且在净资产收益率榜单上,位列中国企业首位。

一、拿来主义

“任何新产品设计时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90%必须是以前产品曾经用过的,或是从市场上成熟的产品中原封不动搬来的,只有10%是自己的,否则一律不得进入生产程序。”——华为研发部

在强调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今天,“拿来主义”被很多外行认为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尤其当被冠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帽子之后,更会受到很多冷嘲热讽。但实际上,“拿来主义”是一种最快的学习路径,创新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而并非“闭门造车”。

拿来主义并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对于前人的成果,借鉴并且吸收,然后加以完善;对于自己不具备、不擅长的核心技术,可以直接购买,尽快跟上时代脚步。

华为便是依靠这么一条捷径,快速地缩小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且参与到了国际化的竞争中。

二、压强原则

“钉子虽然很小,却可以穿透坚硬的物体,关键原因在于它将冲击力聚集在小小的尖上,从而形成巨大的压强。”——任正非

压强原则的核心在于:在成功关键因素和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华为研发部门第一个践行了压强原则,1993年,在华为资金极度匮乏之际,任正非将所有资源集中投入到C&C08交换机的研发当中,最终突破了这一项核心技术,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之后,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GSM全套移动通信设备、光网络设备……几乎所有的重大产品都是通过压强原则突破的。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压强原则的支撑。

过去10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100亿元,过去一年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700亿元,几乎每年都保持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除外),占销售收入的占比稳定在10%左右,近几年还有不断提升的趋势。

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竞争对手纷纷削减研发投资,华为的研发却超过100亿,增长20%,在2011年通信行业遭遇天花板的时候,华为更是用超过200亿的研发费用来寻找突破口。

三、以客户为导向

“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绝不能把客户关系看作买卖关系,更不能为了签署合同直奔一把手而轻视职务低的客户。这既是我们做人的原则,也是做市场必须坚守的原则。”——任正非

制造业的服务水平有时候比产品价格或者技术更加重要。特别是现在很多行业,产品的性能或者价格已经相差无几,谁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便成为了制胜的关键。

华为的很多产品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技术领先对手,而往往是“用三流的产品卖出了一流的市场”,然后在不断与客户沟通反馈的过程中完善产品的设计,进而加深与客户的关系。

比如在1998年的黑龙江市场,当时西门子、阿尔卡特等电信巨头只有4、5个人负责,而华为在黑龙江办事处员工总数达到220人,分别驻扎在12个地区营业部。

一旦客户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反馈,特别是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响应时间的快慢直接决定了客户损失的大小。

华为通过这种模式与客户发展成为了可信赖的伙伴关系,为日后的长久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耀飞:很多和华为有着类似基因的公司正在制造业市场上引领风骚,相信华为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背后一定会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