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物新闻 >

你的心理状态怎么样 看你房间就知道了吗「如何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时间:2023-03-24 08:42:53 来源:搜狐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表里不一”的朋友?

表面上,妆容精致,全身上下拾掇得干净利落。

“都市丽人”就是她的代名词,但背地里,生活邋遢,毫不讲究。

好友阿银就是这样,平日里光彩照人的她,房间却是一个垃圾场:

一张单人床上铺满了衣服,穿过的没穿过的,根本分不清;

来源:pexels

床旁边堆满外卖垃圾袋,地板上全是饭菜的油渍;

鱼缸里,漂浮着几条被泡得褪色的金鱼尸体……

有人曾说:“很多人的家,反映的就是TA的内心。”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有的人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却地生活在垃圾堆里?

他们的内心藏着什么秘密?

凌乱背后失控的内心世界

“你知道一直以来,我最恐惧的是什么吗?

我恐惧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孤独中死去。

而是一个人在出租房里,连死了也没人发现。

不过,我最近又想了想,死都死了,有没有人发现,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乍暖的三月初,刚从隆冬中复苏的北京胡同,终于有了一点绿意。

就是在这样沾着希望的日子里,我收到阿银这条绝望到让空气凝滞的消息。

彼时的阿银,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具——

“埋葬在8平米垃圾堆里的‘尸体’”。

我去过阿银的家,准确地说,去过她租来的空间。

那是隐匿在一条灰扑扑小胡同里的小破平房,拐角处发黄的墙皮时不时散发浓郁的尿骚味儿。

安静的深夜甚至能清晰地听见隔壁大爷喉咙里滚动一口老痰的声音。

她和一个陌生女孩共享同一个房间——

来源:pexels

“同屋不同床”,这是当下多数“新手”北漂的租房选择。

理由很简单:便宜。

这也是能在北京二环的地铁附近,只花2000元租一间装修体面、带独卫平房的唯一选择。

一张象征“个人边界”的隔板,将整个空间“劈成”两半。

属于阿银的那一半空间只有8平方米。

而在这个逼仄到只够一个人脚沾地的空间,目之所及处一片狼藉:

门口处散落着几只鞋子和几只袜子,仔细看的话,根本凑不出一双鞋和一对袜子来;

一张单人床上铺满了衣服,穿过的没穿过的,根本分不清;

床旁边堆满外卖垃圾袋,地板上全是饭菜的油渍;

墙角处干涸的花瓶落满灰尘,干枯的花束一捏就碎;

来源:pexels

床尾处散落一地的书,布满灰尘;

鱼缸里,漂浮着几条被泡得褪色的金鱼尸体;

书桌和凳子上摆满外卖盒,一天前的、三天前的、七天前的……

蜗居其中的阿银,是这8平米空间中,唯一的活物。

整个空间没有窗户,唯一的自然光,是透过防盗门纱窗的几缕微弱光亮。

在不开灯的房间,阿银就这样终日躺在床上,暗无天日地打游戏,时间仿佛在她身上停止流动。

来源:pexels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恨不得把自甘堕落的阿银一把从被窝里薅起来,骂醒她。

但我想说的是,从我认识阿银起,她就和“懒”这个字沾不上边儿。

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孩,不仅工作努力,平时也在挤时间报班充实自己。

阿银的内心,和这个属于她的小空间一样,疲惫、混乱、甚至失控……

她正沉沦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996大厂工作的阿银,只想做一个靠工资老实活着的普通人。

这样朴素的念头却像一个魔咒,让阿银变成了一个每天被工作抽着转的陀螺。

来源:pexels

工作日一天24小时,估摸一半“上供”给了公司。

再刨去吃饭、睡觉、洗澡的时间,纯粹的个人时间少得可怜。

为了多一点个人时间,阿银还不得不挤压睡眠时间用来喘息。

每次凌晨三点顶不住困意睡过去的阿银,就像被刷掉最后一抹零头的信用卡——真的被掏空了。

阿银说,她被囚禁在了一种:

“焦虑似的抑郁,叠加赶不走的倦怠”的状态里。

然而,这样为工作卖命的阿银,还是被公司裁掉了,原因也很简单——

疫情之下,经济不景气,公司为了更好地运转,只能对结构进行“优化”。

阿银内心充满绝望,她告诉我:

“在大机器面前,自己就是那颗被压榨得渗着血的螺丝钉;

一旦没用了,它就能把我弃了,我埋头工作就是无谓的挣扎。”

来源:pexels

她觉得自己就是受罚的西西弗斯:

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

然而,比“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式的惩罚更荒诞的是:

如果一个人不再推石头了,那又用什么来说明自己的存在呢?

“摩擦性失业”,成为压垮阿银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居住的这条胡同一样灰暗。

三年疫情之下,时间流动的规律性被打破。

时间感被或长或短的隔离重构,事物逐渐脱离既往秩序——

来源:pexels

列车停运、常去的老店倒闭、猛如虎的大裁员……

那些自认为习以为常的,正在变成“是否会”,那些曾笃定的陈述,在无数疑问和反问间倾覆……

失去掌控感的阿银,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什么都抓不住。

如同在浊水中漂流,急流直下,堕入深渊。

原本自律上进的她,就这样把自己掩埋在了8平米的垃圾堆里。

写在之后

正如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著作《断舍离》中所写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

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

来源:pexels

居住环境与内心世界是一个共生关系。

我们营造的居住环境、我们对待物品的方式,就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而与此同时,我们营造的居住环境,又在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当时阿银的状态,就如同她所蜗居的狭小空间——

垃圾堆积如山,没有余地容纳任何其他事物;

杂乱地堆满落满灰尘的杂物;

没有一丝生机,甚至死气沉沉,所呈现出的那样:

来源:pexels

布满房间的灰尘,是疲惫的北漂生活,散落的一地鸡毛;

死去的花草金鱼,是无法驱散的绝望;

对阿银当头一棒的生活,并未给她喘息的余地;

凌乱背后,是失控的内心世界。

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而根据“随机世界理论”:

当一个人意识到机遇和运气这些不受认为控制的外界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那么就会感觉控制力下降。

来源:pexels

就像阿银,就算卖了命地工作,还是没有逃过疫情对整个大环境的碾压。

还是成了大裁员潮中被扬起的一粒沙。

这让她深刻地体会到:

很多事情的结果,就算使出蛮力,也无法受到人为控制。

她深刻地感知到了环境的无序性。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如果一个人感到对结果无法控制, 会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同时, 自我控制感的丧失还会增加个体自我调控的失败:

也就是说丧失自我控制感的人,内心是痛苦的、抑郁的,且被不安全感占据。

来源:pexels

把自己掩埋在垃圾堆里的她,在内心自设藩篱,丧失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混乱的房间,投射着阿银失控的内心世界。

当一个人的自我控制感下降,也更容易“放纵”自己,常规的界限模糊甚至消失。

除了不再收拾房间,阿银不再收拾打扮自己。

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脸,除了吃饭就是打游戏,她将自己麻痹在这种无序的生活里。

此外,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摆脱居住环境的凌乱,就会感到无助,从而增加挫败感。

来源:pexels

阿银觉得自己的身体如同一个无法被填满的巨大空洞。

她躺在床上将近一个月,没有出门,没有投简历,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在简单而机械的游戏中取得胜利,是彼时的她。

获取快乐的唯一方式,也是她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唯一方式。

沉溺在垃圾堆里的阿银,就这样深陷在了一个难以解脱的死循环里:

感知无序→“世界总是随机的”→自我控制感丧失→麻痹在无序的居住环境中→感知无序……

来源:pexels

老无所依在垃圾中丢弃自我

在出租房中孤独地死去,没有人发现自己的死亡——

这件阿银曾经最害怕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症结。

“孤独死”指的是,独自一人在家悄无声息地死亡。

其中八成的人生前放任家中堆满垃圾或是作息不规律,所以也被称为“慢性自杀”。

日本作家菅野久美子就曾去过500个孤独死的现场——

腐烂的身体被满屋子弥漫恶臭的、杂乱的、肮脏的垃圾掩埋,而这些沉默着死去的人,大多是老年人。

来源:纪录片《无法停止:停不下来的囤积狂》

74岁的“囤积狂”桑迪·纽曼距离“孤独死”仅有一步之遥。

自罹患心脏病后,独居的桑迪就开始了一种无人知晓的生活:

拒绝丢弃任何物品,冰箱中的一罐啤酒,生产日期已是9年之前;

除了成吨的垃圾塞满屋子,厨房里装着几袋人的粪便——

自从马桶坏掉之后,桑迪就开始用袋子解决排泄问题;

来源:纪录片《无法停止:停不下来的囤积狂》

蟑螂及其粪便散布家中每个角落;

这导致她的卧室根本没有地方可以睡觉,连床都看不出模样。

桑迪唯一的爱好是抽烟,家中所有容器都塞满了烟头。

整理小分队来到桑迪家中情理房间时,所有成员都震惊了。

他们甚至要戴上防毒面具,以躲避腐烂食物和氨水的恶臭。

来源:纪录片《无法停止:停不下来的囤积狂》

当他们以为四处逃窜的蟑螂、各个角落散落的蟑螂屎和蟑螂卵。

已经足够彰显桑迪居住环境的险恶时,他们不仅发现了猫的毛发,发现了一根骨头。

这意味着桑迪曾经养过一只宠物,而这只宠物早已死去,尸体也早已腐败。

掀开数年没有洗过、弥漫着人体臭味的床单。

桑迪的床上到处都是粪便、蟑螂卵囊和腐烂的食物。

经过5位清理专家,将近16个小时的清理,扔掉46袋垃圾,许多袋粪便。

桑迪的恐怖之家,才终于有了家的模样。

来源:纪录片《无法停止:停不下来的囤积狂》

看着逐渐干净整洁的房间,桑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她终于可以舒服地睡在她的床上,这是一种多么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啊。

写在之后

没有人能够摆脱死亡,也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以何种状态死去。

但在孤独中死去,或许是最为残酷的方式之一。

像桑迪这种通过囤积垃圾、饮食不规律、拒绝就医的生活方式。

放任自己的健康状况恶化的行为,就叫做自我忽视。

来源:pexels

当桑迪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后,就逐渐变得不想倒垃圾,也懒得上厕所。

自然就会将排泄物装进附近的容器中。

这种行为持续数年之后,便陷了入自我忽视的状态。

有数据统计,80%的孤独死案例都是由于自我忽视造成的。

而这种自我忽视的根源,就在于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内心的“自暴自弃”。

正如菅野久美子在其著作《孤独社会》中写道:

来源:pexels

“离婚或丧偶以后,人会因为悲伤或者生活发生改变而闭门不出。

生活变得一团糟,从而陷入自我忽视的状态。

也有人因职场暴力患上抑郁症,不知不觉中家里就堆满了垃圾。”

处于孤立状态的人,逐渐消沉厌世,不再打理家务。

像扔垃圾一样,“丢弃”自己,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

杂乱的背后,有时是失控的孤独感。

如何重构内心的秩序感?

正如上文所说的:

内心失去秩序感,内心是痛苦的、抑郁的。且被不安全感占据,甚至会带来负面的结果。

来源:pexels

那么当我们出于无序的生活状态中,如何重构内心的秩序感呢?

以下有三个小建议,供参考:

1、学会“断舍离”,重建居住环境的秩序

有序的空间,会让我们感觉到一切都是可控的。

心情烦闷时,收拾一下脏乱的书桌、擦拭一下布满灰尘的地板、洗涤攒了一个礼拜的衣服......

阳光不错的话,可以晒一晒被子。

来源:pexels

看着干净整洁的空间,你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入睡时嗅着带有阳光清香的被子,你会觉得一切的劳动都是值得的。

整理房间的过程,其实也是整理内心的过程。

学会与物品做“断舍离”,也是与烦恼做“断舍离”: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这就是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提出的自我探查法: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就在阿银几近崩溃时,我帮她整理了她的房间,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

来源:pexels

整理阿银的东西,就像在窥探她的人生。

她衣服不多,但是书很多;

她没什么化妆品,但是有不少CD;

整个房间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CD机。

我和她也聊了很多,聊了她喜欢的电影和音乐。

我扔了很多垃圾,也扔了阿银认为不需要的衣服和鞋子,扔了阿银的鱼缸和花瓶——

来源:pexels

希望她最先照顾的是自己。

那天,阿银终于踏出了房间的门。

2、编写“人生清单”,尝试编写“自己的年表”

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年表”。

静心从“监督者”的旁观角度,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

你可以试着去思考以下这几个问题:

我见过怎样的人生景色?

我和哪些人产生过关联?

人生的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

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的事情发生了那样的结果?

来源:书籍《断舍离:人生清单》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年表是写给自己看到,而不是写给他人。

因此在编写这份年表时,注意美化自己的倾向,要尽量坦诚。

如果回忆年代较为久远的往事有点困难。

例如回忆当时流行的歌曲,或者当时喜欢的电影。

你可以根据一些记忆碎片,顺藤摸瓜地回想起来。

来源:pexels

比如翻阅日记或者老照片,去仔细地回想、揣摩和感受当时的心情。

通过编写这份属于自己的年表,可以锻炼对于人生的“俯瞰力”。

即从较高的视点纵览全局,根据回想过去的某个时刻的感受。

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洞察未来。

从而意志坚定、果敢而自由地向前走去。

作者:皮不露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