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物新闻 >

道德经中的心理学「如何解读道德经」

时间:2023-04-21 18:15:49 来源:搜狐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从文字上第二章讲了世人和圣人的区别。

世人以分别心看世界,世界就分为美和丑,善和恶。这样的分别就是有名(人为去区分)。

而圣人不去推崇虚名,以“为无为”之道处事。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宇宙规律去做。身体力行,以身正道。就像天地生万物,却不居功,不占用,功成身退,任万物养生,帝旺,死墓,周而复始循环往生。圣人遵循无为之道,就好比这天地之大德,生生不息,自然也会长存于世。

这一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一体两面,好事不一定真是好事,坏事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还提出了一种辩证思想,有和无、难与易、长和短等等。比如孩子学习,当孩子有一个想法确定了一个目标,要考前五名。这个想法就是“无”,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孩子去积极行动,努力学习,这就是将“无”转换成了“有”,而最后孩子经过努力确实达到了目标,使得自己更自信,心情愉悦,这种内心的体验又是一种“无”的状态。所以,有和无是在不停转换的。

对心理健康或是自我心理调适而言,就要学会利用这种规律来解释我们的一些不良心理症结,努力把不利的转化为有利的。——“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美好”!

*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