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了解并认识细菌对人体的危害, 让孩子知道饭前、便后或手脏时要洗手。
3、、使孩子了解洗手的好处多。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从小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正确认识自己勤洗手的好处。
3、引导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
1、吃了“病从口入”导致身体不适的视频。
2、(水龙头)洗手盆、肥皂或洗手液、毛巾等。
3、(健康洗手六步法)视频。
4、显微镜。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播放:好习惯动画片(孩子年龄小,爱看动画片,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前部分后让孩子说一说:奇奇怎么啦?(奇奇肚子疼。)
为什么会这样?(奇奇吃面包前未洗手。)
第二步:自主学习
为什么吃面包前未洗手会肚子疼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内容。让学生首先知道病是从口入的。(这一步体现了自主自由的学习方式。)
第三步:合作探究(让孩子养成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1、让孩子们都伸出自己的小手,观察小手是否干净。(两种:一种,手上无脏污;另一种,手上有脏污。)饭前需要洗手吗?他们小组合作观察、分析、讨论。
2、把无脏污的小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什么?(亲自观察,孩子感触更深。)
脏手有很多细菌,达4742种,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 主要的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不良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疾病。
师总结:孩子们要知道许多东西看上去不脏,其实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如果借助显微镜就能看到有很多的病菌在上面,尤其是公用的东西。
3、举例:生活中的物品如文具、玩具、健身器材、公交车设施……
师总结:洗手很重要,要想健康不生病,不让细菌进到身体里去搞破坏,一定要勤洗手,尤其在吃东西以前。
4、孩子们思考一下: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吃东西前、吃饭前、吃饭后、上厕所后、(拿)玩东西以后、晚上到宿舍后、睡觉前、起床后……这些时候都要洗手。
第四步、亲身体验(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洗手,看看孩子们会不会洗手?怎样洗才更干净?
1、先让几个孩子洗手,师生一起观看。
2、看视频:怎样正确洗手。
3、比较:孩子们的洗手方法和视频之间的差异。哪种好?为什么?
(视频的洗手方法更好,洗得更干净,更彻底。)
洗手儿歌:
卷起两个衣袖口,
轻轻拧开水龙头,
伸出小手摸泡泡,
洗洗我的小脏手。
洗手心来洗手背,
再来搓搓手指头,
两手一起冲冲水,
泡泡很快就溜走。
4、请几个孩子再演示一下洗手的步骤。(边唱儿歌边洗手)
5、请孩子们相互比比,看谁的手洗得最干净。
老师总结:同学们做得很好,请大家互相监督,看看以后谁的手总是脏兮兮的,谁不洗手就吃东西,以后我们要评选最会洗手,最讲卫生的好孩子,让大家学习。
作业:充当小老师,教会家人正确洗手方法。
板书:
正确洗手:卷袖——摸澡——搓手(手心、手背、手叉、勾搓)——冲洗——擦干
预防病从口入
教学反思:
勤洗手,爱清洁,讲卫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伞,让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而贵在坚持。在孩子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孩子用图片(正确洗手七步骤)或儿歌进行提示或指导,使孩子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孩子的正确洗手方法,防止病从口入,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