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物新闻 >

朱永新谈教育「教育的细节一厘米之变」

时间:2023-10-18 08:45:56 来源:搜狐

教育工作者读点什么样的书好?

如果让我推荐,首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高品质教育类书籍的代名词。

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本“大夏书系”的书了,总体的感觉是:从来不会失望,无论开卷前的期望值有多么高。

2007年,看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深深为书中一篇篇闪烁着独立思想之光的教育随笔所震撼。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读到过让人酣畅淋漓的文字了。

直到最近捧起朱永通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细节》。

如果说吴非老师是教育界的“硬骨头”的话,朱永通老师就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清醒剂”。

他是福建东山岛人,现居厦门。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与这些身份相比,有两个“头衔”更能体现出他的风格:

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

朱老师博览群书,有着令人钦佩的不断开拓学习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些细节所阐发的直知卓见。

用给本书作序的陈心想老师的话来说:

“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个支撑力量,我以为是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对教育的敬畏和关怀。在这个时代,谈理想和信仰大概是许多人不屑的。而就是这一点的理想和信仰,并发着无比的力量,照耀着前方的路。从与永通多年接触和交流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因之,在他的文字里,不时会有对他曾经接触的某些教育官员和教师的不良言行的批评,永通虽并提名,当事人看到了肯定知道说的是自己,大抵是会不悦的。但为了揭示这些问题和现象,永通并非避讳不谈,这需要相当的勇气。”

与另外作序的周国平、张文质、陈大伟相比,陈老师的这篇序更为中肯。他指出了朱永通老师最为可贵的特点:勇气。

毋庸讳言,如今的教育界,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太多只打官腔不务专业的机会主义者,有太多昏昏噩噩奴性十足的跟风主义者,唯独缺少像朱永通老师这样思想敏锐、敢于直言的理想主义者。

不能因为身处其中,就对里面的问题视而不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许正是朱老师这本著作的本意。

批评,也是一种热爱。

一边读,一边分享印象深刻的一些精华片段,这是第一辑:“活在观念里”里的内容。

观念的改变有多难,教育就有多难,所以,摸透教育背后的观念至关重要。

时间性,是观念的特征之一。教育的观念是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现实中很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我们跟不上已经变迁的教育观念的步伐,却又无比执着地干着刻舟求剑式的傻事。

从结束“文革”动乱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吃饱肚皮还是人们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学上”是这一时期深入人心的教育观念。正因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加之知识不足,又要为生计疲于奔命,家长们对学校和老师有着简单而朴素的信任。那时候老师对孩子简单而粗暴的体罚很普遍,但罕有家长投诉,孩子也能积极求学。

改革开放中期至今,吃饭不成问题了,教育则成了大问题。让孩子“上好学”,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头戏,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受好一点的教育而不辞辛苦。所谓“更好一点的教育”,除了看重分数之外,家长们还看重学校和老师是否对孩子“好一点”,这就意味着“不打不成器”,已是过时的教育观念。

在现实斑驳而复杂的教育表象下,人们对未来的教育观念开始露出构思的端倪,即把学校还给孩子,让孩子“好上学”。到那个时候孩子是否喜欢你,是否喜欢上学习,才是人们关注的重心。

——《时间镜子里的观念》

对他人的解释不管不顾,动辄摆出民族主义或政治正确的姿态,成了许多人论断人与事的下意识反应。这种智识上的偷懒我称之为“开放式封闭”,即貌似在对话,却压根没有耐心去倾听与思考。因为从不通过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所以看到的风景无不涂抹上自己“心灵的积习”之底色。

就如同鱼离开水无法活一样,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一旦离开形成某种观念的那个背景,则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空间性是观念的另一个特征。一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不是按照理论家给定的概念或提示去选择的,而是源自他的生命深处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可称之为“第二本能”的生存习性,其实早已深深烙上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环境的烙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分泌出不同的观念。

在一些经济和观念落后的一部分人眼中,能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成了衡量一个人混得好与不好的标准。

谁都知道,中国教育之沉疴没有速效的灵丹妙药,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奉行“家庭优先”的准则,则整个教育的精神之相将慢慢健康起来,因为这是固本之“疗法”。

——《养在不同水土里的观念》

观念的又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观念的存在,皆无法把作为接受主体的人,搁在一边,人之不在,则任何观念都是浮云。

人从来都不是完全被动的为观念所支配,而是经由观念,主动地进行自我塑造。

人是观念的作品,也是情感的动物,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时候,人的情感总是由观念左右,甚至塑造。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我们养成了先入为主看问题的习惯,当我们理应如此的假定受到质疑、挑战时,心理上自会滋生受挫之情感。世间的诸多纷争,往往先是观念的较量,后因情感的发酵,而陷入你死我活的情绪化谩骂,乃至人身殊斗。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最好的办法不是着急跟他讲道理,而是反过来,先从情感上打动他,让他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松动。

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可能事实上并非如此;哪怕真的是好的东西,它不被接受,其背后可能有微妙而复杂的因素,我们首先应反躬自醒的是,自己传递的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智识工作,而是情感工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

今天,许多环绕在所谓“好教师”头上的光环,尽是一些干瘪瘪的外在标准(量化指标)点燃的,丝毫不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之踪影。

教育的秘密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观念形塑下的不同处理方式,所激发的情感回应截然相反,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容小觑的人性成分。

——《始于每一个人的观念》

师生之间不要轻视打招呼这个小小的问候里,他应该是双向的,因为问候是表示情感上的尊重,有情感的回应则是对问候者表示尊重的方式,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会让人感觉很不好。

我们的文化中往往过度强调“尊老”的一维,而忽略了“爱幼”这一维,即长者应在情感上给予幼者呵护与尊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只强调长者之权威与地位的价值导向,代代相传,以致许多新任老师严重缺乏平等的观念,所以,他们对学生的问候往往无动于衷,这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平等观念在哪儿?》

回头细究,各路专家极力号召学校向企业学习,脱离不了今天中国经济大跃进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当经济发展的GDP思维被移植到学校发展之中,学校能从企业学到什么呢?答案再明显不过:包装。当然,急功近利的包装典型莫过于形象工程。

显性的形象工程一般是在建筑上做文章。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新校长上任伊始,即开始拆旧建新,不到几年时间,凡能拆的,无一处不是拆过重建。

隐性的形象工程也比比皆是,比如花重金引进外地名师,比如不惜巨资挂靠名校,成为他们的“连锁校”。

恰当的包装,是一种美化学校的形象设计,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提倡。但当包装过度,或流于形式时,则与作秀、忽悠无异,皆是中了功利主义的毒,从而露出投机取巧的嘴脸来。

在今天的中国,谈论学校文化其实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除了地域、经济存在巨大的差距外,绝大多数人对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什么是好学校呢?就是一个你未到之时就无比渴慕,到达到了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这个吸引力来自学校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学校的风格。所谓风格,是隐藏在师生行为背后的一整套大家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它弥漫在学校的空气之中,无声无形,却又无时不在,他的快乐、自信是内生的,拒绝任何虚伪的包装。

学校的风格与人的成长何其相似,她是由多少代人的智慧点滴积累而成的。可惜,现在很多学校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都是排山倒海式斩断一切传统、从零开始全盘构建的模式,而非基于传统智慧和自身内在风格的建构,这种拼命向外寻找,胡乱堆砌建筑、标语、校训和制度等的学校文化,其实是可怕的“空心”文化。

——《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

现代学校,应该把传播做一门必须的学问。以下三种常见的传播方式,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是镜像传播,包括图片(含文字说明)、视频等。运用此传播方式切记:1.要有原创意识,不要为了所谓的传播效应,而犯傻去移植别人的东西;2.要有“消毒”意识,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放上去之前应认真“消毒”,剔除那些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

二是现象传播。所谓现象,特指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学校里面发生的概率难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处理这些事情或事故,一旦没有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则容易引来死缠烂打的麻烦。学校不仅要知法,守法还要学会用法。

三是故事传播。对于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成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教育故事的提炼,应注意事件的典型性和讲述的技巧性。典型性,是指此类事情有其偶然性,难有重复的可能。技巧性,特指描述时使用容易让人记住的方法。

——《你有传播意识吗?》

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心得。欢迎关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