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虽然投射效应已刻骨铭心,最近通过身边朋友们的分享,还是深刻地体验到自己是如何被别人“投射”误解的。一次次去确认:做得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做得再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与其拼尽全力去讨别人喜欢,不如好好做自己,自己喜欢自己。
故事1:在布置迳口度假小窝窝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商量了一个方案,并由她下了一个单。后来回家路上,我想起一个细节可能需要调整,于是把可能需要调整的地方用微信文字跟她说了。她的回答是,怎么样都可以。我随口回了一句“你决定”。后来关于防水的方案,我也提出我当时想到的点子。她回答说还是找专业的施工队来弄比较好,我随口又回了一句“你决定”。
后来听她分享的时候,第一次我回答“你决定”时。她是不舒服的。第二次我回答“你决定”时,她更加不舒服。后来她内看自己这个不舒服,感受身体的这个感受时,她发现她听到“我决定”时,受到的意思是“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管你了”。
她之所以有这个投射,是因为她从小到大很多场景中,尤其是跟妈妈的互动中,当她自己的意见或需求跟别人的不同时,妈妈常跟她说“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管你了”,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害怕别人不管她,让她独自面对后果,她习惯性地会把自己的需求和意见隐藏起来,也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后来在成长内看的过程中,她时常能看见自己的这部分投射。而这一次,通过我无意间说的这句话,她又收到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对于我来说,“你决定”这个词是我的口头禅。害怕在两个选择之间选错,不想独自承担选错后失败或者被人指责的后果,我喜欢用模棱两口的词,比如“你随便”“你决定等”。而当对方真的有不同意见,我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别人不听的时候,也真的说过“你决定”,而内心也是真的有生气,既然你不听,那你就自己做决定,你自己负责咯。只是这个生气的情绪的强弱不同而已。有的时候,可能没生气,也会随口说出这句话。
回顾跟我这个朋友互动的过程中,当时说“你决定”,全屏自己当时的习惯表达了。没有觉察到当时有很明显的不舒服的感受,或许是太细微了,一闪而过。自己也没留意到吧。
当时由对方决定,是自己的确也想听听对方的想法,如果她有更好的方案,听她的也行。另外,当时是她下的单,我认为理应由她来做最后决定。再者,当时也考虑到这个朋友近期也很想呈现一些自己的想法,想布置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有意地想让对方体验一下自己做主的感觉。
这是不是又一个美丽的投射与误会呢?在这个案例中,我很笃定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善意的,也并不是有意推卸责任。然而,由于投射效应无处不在,我还是“躺枪了”!
故事2:还是这个度假的小窝窝,在布置的时候,我留下了一个粉色的书桌,还种下了心心念念想要种的竹子。就是这个桌子和竹子,也被我另一个朋友投射了。嘿嘿,这个小窝窝,作为镜子,真是功德无量呀。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留下自己喜欢而且需要用的桌子,种下自己心心念念的竹子,又碍着别人啥事了呢?
原来呀,我被人贴上“我执很大”的标签,大概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一定要种这个竹子呢?以前工作室装修的时候,提过种竹子,没种成。后来我搬家了,也叨叨过要种竹子。找迳口小窝窝的过程中,看见别人家院子里的,我两眼发光“哇塞,竹子”。这些瞬间,我这个朋友都知道。
还有那个桌子,她第一眼就看着粉色有些突兀,投射“我不舍得扔”。不得不说,她这一点还真投射准了,我是不想扔,而且当时我也觉得颜色有点突兀。但我还需要用,所以留下了。后来小窝窝里随心布置出来后,粉色正好就没那么突兀了,有点一切刚刚好的感觉,我就开心地分享了一下:之前觉得粉色有点突兀,没想到刚刚好,真开心。这句话是导火线。我这朋友觉得我怎么就这么执着呢?那颜色突兀别人不喜欢,为什么就不扔掉桌子呢?
之后有一段时间,她和我之间的距离是有些疏远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直觉知道关系疏远了。听她分享才发现,我又“躺枪”了。当然,她也分享了她的投射世界。在遇到外界有一个不同的意见时,尤其是否定的意见时,她会先放弃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小时候,听妈妈的话,做个乖孩子。长大些,填写志愿的时候,也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科目,选择了父母施压想要她选的学科,等等。长大后,她这种习性也一直伴随她。她藏起来的自我也随之长大。
故事3:之前有一个朋友过生日,我邀请她来我家吃个便饭。到了约定的到达时间,她来了,但后来整个过程有点尬,连我给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也找个理由没有收下。
后来有个机会我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原来当时她有一个期待:当她到达的时候,我应该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蛋糕、氛围、仪式感等,礼物也精心包装好。但她来的时候,发现不是她期待的样子,她觉得尴尬,投射我可能不是诚心想邀请她来家里吃饭,只是随口说说的客套话。
她为什么会有这个投射呢?是因为她有时候并不是诚心邀请别人,但别人真去到她家的时候,就尴尬了。对于礼物,精心包装才叫礼物,加上一开始的“敷衍”的投射,认为我准备的礼物是被临时拉来凑数的。
而实际上,当时提前半个月就准备好,就差一个精美的包装了。一来曾动过念头要包装一下,后来一忙就忘了。另外,也并没有认为非要精美包装才代表诚意,否则再忙也会去包装一下。而对方对这个“敷衍”的不满,其实藏着她的需求:期待被重视。
就这样阴差阳错,再一次被躺枪了。而且当时正好是属于自己渡劫飞升的无力期,所以也没有精力和空间去及时察觉对方的感受并且第一时间去核实和表达。察觉到尬,还是在尬中尽力而为了。
当下的感悟:其实最近还有不少其他的投射故事,我跟我我小孩讲投射故事,曾一天讲了7个故事,自己经历的,陪伴别人一起经历的,等等。
无数次体验,越来越笃定:投射真是无处不在呀,躺枪是正常的。之前我自己也曾努力去满足别人需求,求得别人的认可,做一个别人心目中的“好好小姐”,也曾伤痕累累。
当别人不高兴,或者事情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前进,我会条件反射地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还不够优秀,不够努力,或者不够照顾别人的感受等等。别人一个眼神关注,甚至是表扬,会让我本能的紧张。别人的善意的建议,我会投射为指责,“你肯定是觉得我不好。所以才给我提建议的吧”,可想而知……
昨天,我老师的话,又铿锵有力地安了我的心魂。“做得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做得再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与其拼尽全力去讨别人喜欢,不如好好做自己,自己喜欢自己。”
是呀,这对于我来说,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这10年走在成长路上一步步验证过来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由于身心净化还不够彻底,当我一次次情不自禁去往外抓取认可的时候,老师反复念叨的那些话,如警钟,唤醒正在梦游的心灵,梦醒时分,又能回到自己的能量中心,安住本心一段时间。如此反复,在不断的精进和遇见中,越来越多时刻可以安住本心,安住当下。
做好自己,并不是掩耳盗铃,去假设这些外界的投射不存在。这些故事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一面镜子,是为了遇见自己。比如“你决定”,比如“我执很大”,“敷衍客套”“渴望被重视”等,这些都是我身上曾带着的信息,也曾被多次激活过,别人看到过这些面。除非完全净化掉了,我身上就是带着这些信息的,即使有时候没被激活,别人也是难以区分的,就像“狼来了”,即便是真的,人家也不一定相信。又或者我自己当时也区分不开,总之,不是无缘无故的。
不掉进别人的投射里,是为了能更冷静和清晰地看见自己。当我掉进情绪的漩涡里,启动自我防御机制,比如“解释”,“甩锅”“讨好”“逃避”去跟人纠缠时,我已经没法真的去觉知和看见自己,更别说去看见别人了。
而对于我来说,通过这些自己或者别人投射的镜子,我看见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在这些故事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残留的那些尚未被彻底净化的投射信息。通过别人给我贴的标签与投射,我也借此了解了对方的世界。以后就能更好地跟她们沟通和交流,去尽量减少投射与误解。
比如,“你决定”我就会表达成:“我觉得哪个方案都行,不管你选哪种方案,我都支持你,并与你一起承担结果。”,比如我那个过生日的朋友,知道她想要被重视的感觉,除了力所能及地注意一些细节,也会跟她如实表达,可能不那么隆重,但我很重视她,毕竟很少邀请人来我家吃饭。
即便如此,我仍有心理准备,被人讨厌是正常的,躺枪也是正常的。“做得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做得再不好,也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与其拼尽全力去讨别人喜欢,不如好好做自己,自己喜欢自己。”
与君共勉。
珮慈分享于2022年12月6日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