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汉堡级驱逐舰二号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D-182)
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海军遭到解散,所有装备悉数被销毁或由盟国瓜分,1955年联邦德国(西德)从零开始重建武装。
1950年代末期,联邦德国通过租借方式,从美国租了六艘二战期间服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到了1976年, 西德以每艘19万美元的价格买断,在西德海军服役到1980年代。
弗莱彻级驱逐舰
此外,西德海军也开始规划建造新的中型护卫舰与大型驱逐舰,当作舰队主力,分别是55型护卫舰与55型驱逐舰,而55型驱逐舰后来改称汉堡级驱逐舰。
汉堡级驱逐舰最初打算建造12艘, 但最后考量实际财政等因素减为4艘。建造工作由位于汉堡的斯托肯船厂负责 。至于55型护卫舰则成为科隆级护卫舰,是战后西德建造的第一种中型作战舰艇,同样在斯托肯船厂建造,汉堡级的建造工作就是紧接在科隆级之后。
科隆级护卫舰
斯托肯船厂成立于1840年,以建造民间船只为主,向来不是德国造舰的主力厂商,即便在二战期间也只在1941至1944年为海军建造数十艘VII型潜艇,并在1943年参与XXI型潜舰计划并建造部分舱段,从未参与德国海军大型舰艇的设计建造工作。
二战结束后,原本德国主要的造舰厂如布洛姆-福斯、霍瓦特(HDW)等由于被列为盟军重要轰炸目标,遭到严重破坏,需要一段时间重建船厂的硬体设施与组织制度;而斯托肯厂也正好扩建了厂房设施,在当时相对比较能满足造舰需求,因而获选为汉堡级的建造商。然而当北约正式确立重建德国武装后,斯托肯厂的规模便无力对应更大量的建造工作,随后就被恢复元气的布洛姆-福斯合并。
大名鼎鼎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汉堡级驱逐舰采用德意志联邦各州的州名,而这些地名过去都曾被德意志帝国建国以来的水面舰艇采用。
首舰汉堡号(D-181)在1959年1月29日安放龙骨,1960年3月26日下水,1964年3月23日服役;
二号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D-182)在1959年8月20日安放龙骨,1960年8月20日下水,1964年10月12日服役;
三号舰拜仁号(D-183)在1961年2月15日安放龙骨,1962年8月14日下水,1965年7月6日服役;
四号舰黑森号(D-184)在1961年2月5日安放龙骨,1963年5月4日下水,1968年10月8日服役。
船体与动力设计由于西德邻近波罗的海,是北约海军防堵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大西洋的前线,而波罗的海比较平静且邻近西德港口,耐航性与续航力相形之下便没有这么重要。
因此汉堡级的主要设计方针是强化武装与速度,具备反舰与反潜能力,并能在最快时间对苏联海军的可能行动采取反应,这与英、法舰艇需考量海外殖民地防卫需求、强化远洋耐航能力有显着不同。
基尔运河是沟通大西洋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
汉堡级满载排水量将近4700吨,规模超过二战时代的驱逐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西德海军最大型的作战舰艇,在以小型舰艇为主的西德海军中,汉堡级无疑是中坚主力。
汉堡级采用平甲板舰体设计,舰体本身分为3层甲板 ,由钢材制造, 舰底规划14个水密隔舱;而上层结构则有5层甲板 ,并部分地采用铝合金建造,以减轻重量。由此可见汉堡级的上层结构高耸,相形之下干舷显得低矮,当年在西德海军内部曾获得“摩天大楼”的绰号。
完工之初,汉堡级采用类似二战型舰艇的开放式顶部舰桥,但全舰其余部位都能封闭作业, 具备全舰核生化防护能力。
汉堡级的动力系统包括四具Wahodag高压蒸汽锅炉,每小时蒸汽产生量70吨,锅炉工作温度摄氏465度,驱动两具蒸汽涡轮带动双轴推进器,总功率68000马力,双舵,最大航速35节,航速18节时续航力4300海里,航速13节时则有5000海里续航力,舰上的电力由六具功率各700KW的柴油发电机组提供。舰上编制284名官兵,其中军官有20名。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D-182)
武器装备电子装备方面,汉堡级服役之初配备荷兰电信的SGR-103/12与SGR-105/04对海/对空搜索雷达,以及Kelvin Hughes的KH-14导航雷达,火炮射控系统亦为荷兰电信提供的M4/2。
武装方面,汉堡级仍沿袭二战型全火炮驱逐舰的设计,配备四座法国DCN Model 1953 100mm 55倍径快炮,舰首与舰尾甲板各配置两座,都采用阶梯状纵列布置。
除了100mm舰炮外,舰上还有四座双联装Bofors Type Mod58 II 40mm防空机炮,分别设置于舰首艛两侧与舰尾艛两侧。
除了火炮之外,汉堡级还拥有一项复古味十足的武器──隐藏在舰首与舰尾的533mm固定式反舰鱼雷发射器,总共有五具,三具位于舰首,两具位于舰尾。
拜仁号(D-183),舰首有三個固定式鱼雷发射管
此外,舰上还另有两具533mmToRo UJ 2单管式鱼雷发射器,能使用Mk44-1或海蛇反潜鱼雷。除了导向鱼雷之外,舰桥前方甲板还装有两座四联装Bofors 375mm反潜火箭发射器,舰尾设有两组深水炸弹/水雷施放轨。
由于导向鱼雷在近岸浅海容易受到地形杂波干扰,因此传统无导引反潜武器仍有重要价值。在执行布雷任务时,依照水雷种类,舰上最多能携带80至100枚水雷。
升级改装在1970年代,四艘汉堡级先后回厂进行升级改装,主要项目包括电子系统升级以及增加法制飞鱼反舰导弹等。
为了容纳飞鱼导弹,汉堡级拆除舰体后部Y炮位的第三号100mm舰炮,原位置加装两组双联装MM-38飞鱼反舰导弹,发射口朝向斜前方。
四号舰黑森号(D-184)
由于能远距攻击的反舰导弹问世,只能在近距离肉搏使用的固定式反舰鱼雷早已无用武之地,在此次改良中遂遭到拆除,舰首与舰尾的发射口予以封闭,不过舰上又另外增加两个533mm反潜鱼雷发射器,使其总数达到四管。
原本四座40mm Bofors机炮被拆除,换装四座双联装Breda Mod64 40mm机炮。电子装备方面,汉堡级在翻修中换装荷兰电信SGR-114/10与SGR-116/04对空/对海搜索雷达, 火炮射控系统升级为M2/2-14 Du,并且另外加装先前用于Type-148快艇的PALIS电子武器控制系统、两组20联装干扰弹发射器,以及北约共通的Link-11资料链。
在现代化工程中,汉堡级的舰桥也改建为现代化形式。首舰汉堡号在1975年11月1日起由布隆.沃姆斯厂展开前述改装工程,1975年12月11日完成改装工事,随即进行各项测试工作,包括试射飞鱼反舰导弹,最后在1976年2月22日重新服役;而其余三舰也先后回厂进行相同改装。
改装后的D-182,舰尾100mm炮 被四座飞鱼反舰导弹取代
小结以二战时代的标准,汉堡级堪称多用途型驱逐舰,航速与装备足以执行正规反舰、反潜作战,并能支援两栖登陆作业的岸轰火力支援,同时还兼具布雷能力。
然而,作为火炮驱逐舰的延续,汉堡级在1960年代开始的电子化、导弹化洪流中注定要迅速落伍,过时的原始设计使其很难改装适应现代化的海空作战形态,尤其是电子系统始终比同时期世界一流水平落伍,而且没有合适空间来改装防空导弹系统。
就舰型而言,汉堡级的主要设定在波罗的海操作,其干舷过低、上层结构过于高耸,对耐航性与稳定性造成限制,不适合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与大西洋操作,此点往往遭到外界诟病。
汉堡级首舰汉堡号(D-181)
作为西德海军创建初期第一种大型国产舰艇,加上问世于火炮-导弹时代交替的尴尬时期,汉堡级的设计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虽然如此,汉堡级毕竟是西德在战后所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种大型水面舰艇,为西德造舰产业的重生打下重要基础。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