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昨天正好有一位学员咨询了同样的问题:
对于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能简单地用“可以吃”和“不能吃”来区分,而什么叫适量,什么叫超量,在妈妈眼里更是一门玄学。特别是刚刚添加辅食的家长,看到宝宝一口接一口的吃辅食,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简单来说,经常出现这种困惑的家长,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对孩子吃东西这件事儿,有没有制定原则和标准?如果是一位平常比较注重营养,有一定营养方面知识,能坚持原则的家长,孩子的食物一定是有分类的,哪些是正餐,哪些属于零食。正餐以外的加餐什么时候吃,每次吃多少。零食能吃什么,什么是绝对不能吃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不会非常迷惑
可是如果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看到某种食物很好吃就给孩子吃,或者家庭成员比较多,意见不统一,也容易出现大人频繁投喂孩子的情况出现。再或者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标准是“不哭就行”,孩子只要哭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吃东西这一方面也容易丧失原则。
家长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吃”是需要学习的,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要吃,什么时候要停止吃东西,都是我们在出生后,在家长的喂养过程中学会的技能。我们在工作中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孩子爱吃”,隐藏的意思是“并不是我要给,而是因为孩子喜欢吃”,这样的逻辑在知乎上关于孩子吃饭问题的提问中比比皆是。
包括这个问题,“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什么是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呢?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不认识食物,不认识颜色,不知道什么叫甜,什么叫咸,只是出于本能地喜欢甜味,排斥苦味,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留给我们的智慧。
在2012年开展的一项关于饮食偏好的调查显示,我们对甜味的态度表现为“认识、喜欢、想要和摄入”等不同程度。不同的人喜欢甜味形式也不同。甜味可以是盛夏里的一块西瓜,也可以是一根色彩艳丽的棒棒糖,还可以是一碗香甜的银耳雪梨。我们对甜味的喜爱可能是共同的,但是摄入甜味的方式却是不同的。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吃”是习得性行为的一种模式。先有一个刺激物,比如辅食添加初期给孩子的一块苹果,之后孩子看到苹果就想吃,这就是孩子对苹果的食欲。最后是一种强化,苹果给孩子带来愉悦和饱腹感。这种强化会促使他看到苹果就想要,看到大人在吃苹果就要上手去抢。
所以什么是“孩子喜欢吃的食物”?除了已经被各种研究证明的基因中带有的排斥香菜的气味这些天生的好恶,孩子喜欢吃的,不一定都是他真正喜欢吃的,更多的是由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喜好、家庭烹饪习惯,给孩子吃的最多的食物。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容易陷入“孩子喜欢吃,我到底给不给”这个难题里了。家长也能更容易坚持原则,不会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
那么在给孩子食物的时候,孩子总是有好恶的,面对他喜欢的食物,怎么办呢?
在看到孩子特别喜爱吃某一种食物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判断这种食物属于哪一类,然后根据分类和原则来决定。1、零食类属于零食类的食物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大部分家长懂得零食需要限制。
零食有健康的零食,有不健康的零食,特别是目前高热量、高糖分的儿童食品越来越多,孩子总是容易被那些花花绿绿包装,酸甜可口的零食吸引。下面我提到的零食,主要指的是这一类不健康的儿童食品。
如果你总是因为孩子吃零食控制不了而发愁,下面几个让家长失控不能坚持原则的原因你对照看看,自己中了几条:
1、零食没有分类
零食也有健康的零食和不健康的零食,家长自己分不清哪些零食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就不易坚持原则。工作中我还遇到过家长用零食代替正餐的情况,那么孩子自然是把零食先吃完,而且吃不够,正餐中其他的蔬菜是一口不吃的。
2、给孩子吃零食随心所欲看心情,没有原则和标准
孩子哭闹就有零食,孩子要零食就给,心情好就给孩子吃零食,心情差就没有,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零食,什么时候不能吃,靠哭闹要求零食,更容易失控
3、习惯用零食哄孩子
用食物哄孩子是每一位妈妈都做过的事,区别只有次数的多少。我们并不是说不能用零食哄孩子,而是要注意,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哭闹、大喊等错误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零食后,他就会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得更多的零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每一次妥协,都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强化。
我们不建议的是那些看到孩子哭闹,就直接塞一块饼干或者给一个糖果让孩子快速停止哭闹的行为。
关于零食的部分,我们有一个非常详细文章,包括分类、如何制定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怎么吃零食,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移步去看一下,这里我不赘述了
吃不够,不给闹,外出要,宝宝吃零食到底怎么办?
2、蔬菜和其他食物零食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让家长头疼的是正餐中出现的某一类食物孩子很喜欢吃怎么办。如果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写几千字的长篇大论都不为过,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家长如何去分析和思考怎么解决。
家长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区分孩子特别偏爱的食物,是个人口味的喜好,还是挑食偏食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不太理解的家长可以看看下面这篇:
家长只做自己爱吃的菜?不爱吃就不做?这些坑你踩过吗
如果是孩子喜欢吃的,口味上喜欢,比如喜欢吃红烧鱼,喜欢吃玉米,但是孩子不仅仅是吃红烧鱼或者玉米,其他的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一样能吃,不过是红烧鱼多吃了几口,这是孩子个人口味喜好,当然是要尊重。
但是如果孩子只吃红烧鱼,或者只吃玉米,一餐中其他的蔬菜都不吃,或者鱼只吃红烧的,清蒸就不吃,玉米只喝玉米汁,啃玉米棒是不会吃的,那么这就属于挑食、偏食,是需要纠正的。
实际上,我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如开头那位妈妈一样,希望孩子均衡饮食,各种食物都吃,孩子先把香菇挑完了,剩下的吃起来非常勉强,介于挑食和正常之间怎么办?
这时家长需要思考的,就不再是孩子怎么吃,而是要看自己给孩子提供的一日三餐能否达到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口味清淡的标准。
比如下面这是我根据我们的课程制作的三餐
这是由专业营养师设计搭配的学生餐,加上我女儿基本上不存在挑食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三餐,即使她喜欢吃肉丸和锅烙,也没有必要去纠结到底“适量”或者“超量”的问题。因为这一天中三餐的营养搭配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健康有营养的饭菜,她不会只吃肉丸,不吃豆芽甜椒木耳,也不会只吃锅烙喝粥,菜都会吃,只是说两道菜中有可能是全部吃完,有可能是一道菜多吃一点一道菜少吃一点,但是从这一天整体的摄入量和种类来看,都是OK的。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是从出生后就出现的对食物的好恶。能不能有健康的口味喜好,更多的是由家庭和社会提供的食品环境影响所决定。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不健康的食品环境”中,那么他不爱吃蔬菜,喜欢零食,喜欢吃甜腻的食物的可能性更大。而孩子是不可能自己去创造出一个不健康的食品环境的,所以最终还是家长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口味。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对于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该如何把握“适量”的度?
我们的建议是看整体。看孩子这一天的饮食情况如何,看孩子这一天摄入零食的情况如何,看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搭配如何。看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是否在约定的原则范围内。
举几个例子:
宝宝添加辅食第二天,米粉吃完了一碗,没吃够,还给不给?
看上一餐奶距离吃辅食有多久,如果时间很长,多吃几口无妨,如果刚吃完奶就给米粉,就不建议多吃。辅食添加初期,一餐辅食不是为了代替一餐奶让孩子吃饱,所以要控制吃的量。
宝宝非常喜欢吃红烧肉,吃饭时吃了三块了,还想吃两块,能不能吃?
看孩子这一餐蔬菜吃了多少,是不是只吃肉不吃菜。一般建议蔬菜和肉的摄入比例是2:1,如果蔬菜吃的足够,多吃两块肉影响不大,如果只吃肉不吃菜,不要给。
孩子吃饭时只吃奶黄包,菜很勉强吃了一点,不给奶黄包他就不吃饭,不吃菜,给不给?
对于挑食的孩子来说,不建议把奶黄包作为正餐时的主食出现,所以把奶黄包停掉就行了。
随便几个例子,都是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妈妈们提的难题,可能有的家人认为连几块红烧肉都要算计,感觉是小题大做。对于不挑食的孩子来说,如果这样计较,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是存在吃饭问题的孩子,这样控制就非常有必要了。
总而言之,对于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应该尊重,家长要做的,是提供健康的食物,创造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以身作则,向孩子示范吃健康的食物也是能够非常快乐的。只要家长能提供健康的食物,和孩子约定好原则,在原则范围内,孩子怎么吃,吃多少,都没有必要干预。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必要纠结“适量”还是“超量”。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