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小胖墩”等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健 康 中 国 行 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中小学生肥胖问题突出,儿童青少年应当在家庭、学校、政府的引导、监督与保护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
“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自古就是审美领域的两种不同倾向。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追求悦纳自我,反对身材歧视。近年来,欧美国家甚至还特意邀请“大码”模特,宣传“自然肥硕之美”。但事实上,“超重者是否应积极改变现状”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世俗审美与个人尊严的范畴,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健康。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胖”寄托着人们对富足安逸的强烈向往。这种观念体现在育儿上,往往表现为担心孩子吃不饱、营养不够。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特别是每个家庭中的老一辈家庭成员,盲目追求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从新生命的孕育阶段,就开始以“不要饿着孩子”为由,要求孕妇多进食。受这种观念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也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史和过剩营养物质的积累史。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在外就餐、购买现成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高热量、低营养、多添加剂的零食,通过诱人的口味成为孩子念念不忘的“糖衣炮弹”,这些都是导致肥胖的元凶。而“小胖墩”们,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不便,还可能面临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数据,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目前主要大城市0到7岁儿童肥胖率约为4.3%,7岁以上学龄儿童肥胖率约为7.3%。若放任“小胖墩”数量持续增加,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水平将不堪设想。
减少“小胖墩”现象,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的有效引导、监督与保护,以及树立儿童青少年自身保持健康体重的意识。在减重之前,所有主体都必须树立科学的减重观,学会科学对待疾病、遗传等原因造成的肥胖,及时对症下药。学会区分时尚审美与人体健康对“胖”的不同定义,避免矫枉过正。
其中,家庭是主要生活场所,承担着健康观念和习惯塑造的任务。作为监护人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家长应当从自身做起,走出认知误区,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在生命初始阶段,孕产妇就要特别注意摄入各类营养物质的比例和质量,为新生儿的健康打好基础。对于健康习惯存在问题的家庭,孕期也正是重塑生活方式的良好时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应结合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拓展健康知识,巩固健康观念。坚持以肉类、谷物类、奶及奶制品类、果蔬类等组成的餐食为主,尤其注重谷物类、果蔬类的摄入。合理膳食,结合规律作息及科学锻炼等,都是在生命早期就应形成的意识。而对于已超重的儿童青少年,家庭还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减重观,杜绝盲目、快速减重,不使用饥饿疗法,不使用减肥食品、饮料或药品,更不要企图借助外科手术、理疗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更要将促进学生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杜绝提前上课和“拖堂”现象。对于校内食堂、商店售卖的食品,要予以严格管控。政府则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宣传教育,促使防控“小胖墩”早日成为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行为。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对解决“小胖墩”问题作出进一步指示,正是政策支持的体现。
健康人生,从小享“瘦”。相信在家庭、学校、政府的合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小树立健康意识,积极学习健康知识,养成甚至带动全家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中国未来可期。
文:家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家庭报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