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主要面临着两个挑战,药物循环时间短和难以对肿瘤位点进行局部治疗。与传统的抗癌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已经表现出了许多明显的优势,例如半衰期和滞留时间长、靶向效率高、副作用较小等等。目前,纳米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这样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还有一些已经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著名美籍华裔教授何鼎(Dean Ho)认为,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将为癌症治疗带来一场革命。(更多详细信息参见:华裔教授何鼎:癌症治疗迈入新阶段)
将纳米药物准确送入肿瘤区域,在临床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邢本刚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利用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化学反应,成功开发了一种精确定位的纳米抗癌药物。这一成果发表在一月二十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的邢本刚、A*STAR的Malini Olivo和厦门大学的刘刚教授。
研究人员根据肿瘤的独特微环境,构建了经过多肽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晶(UCN)。这种纳米晶能和肿瘤微环境中的cathepsin发生蛋白酶反应,诱导纳米颗粒的共价交联,使UCN在肿瘤位点累积。在激光照射下,这种酶触发的UCN交联会增强上转换发光,进而放大UCN光敏剂的单线态氧生成。单线态氧是氧分子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因为对肿瘤有很强的杀伤力,单线态氧常被用来进行光动力治疗。
研究表明,不论瘤内注射还是静脉注射,这种新型UCN都能显著抑制肿瘤。以此为基础的纳米药物有望成为有效的抗癌手段。
光动力疗法(pDT)主要是利用光敏药物生成的活性氧杀死肿瘤细胞。不过可见光无法穿透组织,近红外光虽然能够深入组织,但无法有效激活药物。2014年05月,深圳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种新技术,可以使pDT到达此前难以接近的机体深处,大大拓展了pDT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多详细信息参见:深圳大学Nature子刊:让癌症光学疗法更深一层)
2014年0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多聚物可以帮助纳米药物靶向肿瘤。研究人员发现,只要带电荷的多聚物拥有正确的亲和力,就能帮助纳米颗粒通过化学性质识别特定的细胞类型。他们用纯化学方式为治疗性纳米颗粒指引了方向,为人们展示了给纳米颗粒导航的全新模式。(更多详细信息参见:pNAS:靶向癌症的全新途径)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推荐原文:In vivo covalent cross-linking of photon-converted rare-earth nanostructures for tumour localization and theranostics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