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解答:为什么有些猪更耐寒?

时间:2017-06-02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小鼠利用棕色脂肪燃烧热量,不用发抖也能保持核心体温。小鼠的工作机理是使用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1)将脂肪转化为热量。

白色脂肪是主要的储能器官,在活化剂的作用下可变成米色脂肪,但是米色脂肪细胞产能也需要UCp1,但是猪类体内并没有UCp1,因此,科学家们一直不晓得抗寒猪具体是用什么来控制米色脂肪产能的。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猪原本都栖息在热带,它们不需要过多的产热,大约在2000万年前它们便失去了UCp1的功能。但是,UCp1基因功能的丧失让家猪变得不易耐冷,容易感冒。为了寻求解决办法,科学家们挑选了几个耐寒猪,来研究它们的耐寒分子机理。

研究人员挑选了2个抗零度以下气温的耐寒品种:藏香猪(Tibetan pig)和东北民猪(Min pig),使用对寒冷敏感的巴马猪(Bama pig)作为对照。

通过基因检测,研究人员发现耐寒的猪品种耐寒品种的抗寒机制并非单纯的肌肉颤抖发热,而是启动了UCp3蛋白质和白色脂肪。而巴马猪的UCp3在寒冷环境下不起作用。索取2017年Illumina最新测序系统NovaSeq的详细参数资料!

文中阐述,中国境内的8个主要猪种可通过DNA测序鉴定UCp3基因被区分为耐寒和冷敏感品种。

这项研究颠覆了“UCp1是唯一的产热解偶联蛋白”这一观点,发现了UCp3在产热中的作用,同时解释了猪的抗寒性能的演化。了解猪的冷热调节分子机制,可为基因编辑育种提供策略,通过减少冷胁迫反应降低仔猪死亡率。

本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建国研究员说:“对全球寒冷地区的养猪业来说,寒冷是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问题。仔猪活率低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已经适应了寒冷环境的耐寒品种,可为基因组编辑技术或小分子候选靶点提供依据,从而降低新生仔猪死亡率。”

原文标题:Cold adaptation in pigs depends on UCp3 in beige adipocytes

立即索取SNAp i.d. 2.0 Western Blotting加速器的更多资料

(生物通:欧阳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