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常见的神经发育疾病,发病率占普通人群的1%。ASD临床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行为方式刻板重复及兴趣狭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AS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成为需要迫切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除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医学遗传学研究表明,突触后骨架蛋白SHANK3(SH3 and ankyrin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3)突变是导致ASD最常见的遗传突变,因而关于SHANK3调控大脑发育和功能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认为SHANK3作为突触后支架蛋白,影响突触的成熟和功能,继而影响大脑功能。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岩教授,东南大学黄娟教授,以及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姜永辉教授团队等精诚合作,成功构建了果蝇SHANK3同源基因(Shank)突变体。
与上述主流观点相左,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结果表明,Shank的突触前功能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形成是必须的。Shank突变体大脑蘑菇体萼区的神经小球突触分枝数目减少,突触后胆碱乙酰转移酶受体分布及突触间隙结构异常。突变体突触结构异常可通过在突触前和突触后同时表达Shank而得到挽救,单独在突触前表达Shank只能分别部分挽救突触表型,而突触后表达Shank则不能挽救突触表型。
这些结果表明Shank的突触前功能对于大脑突触形成和成熟至关重要。行为学分析表明Shank突变体果蝇爬行能力、嗅觉敏感性下降,提示Shank在神经环路形成及高级认知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研究为我们理解自闭症的神经环路病理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主流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文章题目为“A pre-synaptic function of Shank protein in Drosophila”(DOI: 10.1523/JNEUROSCI.0893-17.2017)。张永清组博士研究生武松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上述研究是张永清研究组关于自闭症系列研究的延续。今年7月,张永清研究组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合作成功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SHANK3基因突变食蟹猴。SHANK3突变猴的胚胎大脑发育明显异常,表明SHANK3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发育(Zhao et al., Cell Research, 2017)。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SHANK3相关自闭症的早期大脑发育异常。
原文标题:
A pre-synaptic function of Shank protein in Drosophila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