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

平时要多吃“苦”,PNAS解析肠道簇细胞的新作用

时间:2019-04-07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簇细胞是一类顶端有一簇微绒毛的细胞,通常单个地分布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虽然它们被发现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但对于它们的功能一直不清楚。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力全实验室发表了题为“Infection by the parasitic helminth Trichinella spiralis activates a Tas2r-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in intestinal tuft cells”的文章,揭示了肠道簇细胞(tuft cell)表达的苦味受体(Tas2rs)及其信号通路在检测线虫寄生虫旋毛虫感染及引发的II 型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

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认识到簇细胞可能与病毒、滴虫和线虫寄生虫感染及肠道菌群改变有关。但是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在最新研究中,黄力全课题组发现簇细胞表达Tas2r苦味受体,而旋毛虫的外泌物、抽提液和苦味物质水杨苷(Salicin)均能激活在人胚胎肾(HEK)细胞里异源表达的Tas2r苦味受体和在体外培养的小肠类器官里的簇细胞;同时这三种刺激物在体内也可以激活肠道簇细胞,诱导产生白介素IL-25,造成簇细胞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的大量增生,最终达到消灭和清除寄生虫的目的。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敲除小鼠及有关的生化抑制剂等试剂确定了参与下游信号通路的蛋白。研究表明旋毛虫感染激活了簇细胞上的苦味受体,这些受体反过来又激活了三聚体G 蛋白,后者刺激细胞膜上的磷脂酶plcβ2,磷脂酶产生的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Ip3)结合并开启了内质网上的受体离子通道(Ip3R2),使得胞内自由钙离子浓度升高,打开了细胞膜上的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m5),使膜电位去极化,促使IL-25以囊泡的形式从簇细胞中释放出来,触发II型 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不仅为防止和治疗线虫寄生虫感染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理解苦味受体和簇细胞在其它组织中的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表示,建议大家平时可以吃点苦味食物,增强免疫能力,刺激簇细胞提高警惕性,通过不断“巡逻”检测病原菌增加簇细胞。

原文标题:

Infection by the parasitic helminth Trichinella spiralis activates a Tas2r-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in intestinal tuft cells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2/27/1812901116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