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延迟FDA批准了Teva的通用EpiPen
全身麻醉药应用至今已有170余年,可使病人产生意识消失、镇痛等作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然而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Science 将“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列为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2021年3月11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文献课题组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 Current Biology 发表了题为Nucleus accumbens neurons expressing dopamine D1 receptors modul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sevoflurane anesthesia 的最新研究成果[1],发现位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交界处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中一类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亚群—多巴胺D1受体(R)阳性神经元调控七氟烷全身麻醉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D1R-Cre小鼠,通过在体光纤钙信号和脑电-肌电记录,发现多巴胺D1R阳性神经元在七氟烷麻醉诱导期活性下降,在苏醒期活性增加。利用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小鼠对七氟烷麻醉的敏感性降低,七氟烷麻醉诱导延缓、但苏醒加快;抑制D1R神经元活性,其作用相反。
研究人员通过光遗传学结合脑电-肌电记录和行为学分析,发现473 nm蓝光特异性激活持续稳定麻醉状态的小鼠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能迅速诱导大脑皮层活化和行为苏醒。之前,黄志力课题组发现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在生理性觉醒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这些研究提示:全麻药作用机制可能与睡眠-觉醒调节神经环路存在交叉。
本研究在神经环路水平上,提出了七氟烷麻醉作用的全新机制,可能为开发新型全麻药以及临床治疗干预全麻后相关意识障碍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博士生包娓娓和徐薇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志力和李文献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Bao, W.W., Xu, W., pan, G.J., Wang, T.X., Han, Y., Qu, W.M., Li, W.X., Huang, Z.L. Curr Biol,2021, Mar 10,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2.011
2. Luo, Y.J., Li, Y.D., Wang, L., Yang, S.R., Yuan, X.S., Wang, J., Cherasse, Y., Lazarus, M., Chen, J.F., Qu, W.M., Huang Z.L. (2018). Nucleus accumbens controls wakefulness by a subpopulation of neurons expressing dopamine D1 receptors. Nat Commun 9, 1576.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 -
大麻使用的性别差异开始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研究的帮助下得到解释
2022-04-29 -
缅甸开始在全国红色名单上工作
2022-04-29 -
转染市场五年后将达到10亿美元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