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

母亲的脂肪摄入量会影响婴儿传染病感染风险

时间:2021-04-15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UBC Okanagan的一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母亲在母乳喂养时摄入的脂肪类型会对婴儿的肠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生物化学研究人员Deanna Gibson博士和研究饮食脂肪的生物化学方面的Sanjoy Ghosh博士,与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人员Wesley Zandberg博士合作。这个团队在欧文·K·巴伯理工学院进行研究,探讨了向妊娠期啮齿动物喂食膳食脂肪的作用,以确定脂肪暴露对其后代的世代影响。

“目的是研究母亲的饮食习惯如何影响后代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糖分子模式,这在对动物的免疫反应中可能很重要。”“传染病,”吉布森博士说,他研究肠道健康和免疫力以及急性或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的病因。

他们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期间摄入的脂肪类型可能对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免疫发育和疾病风险。

三大类脂肪酸包括肉类和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SFA)、植物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一些坚果、鱼类和贝类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根据酰基链中双键的数量和位置,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进一步分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n-6多不饱和脂肪酸。

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都会对肠道感染产生负面影响,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艰难梭菌、,沙门氏菌和胃肠道疾病,由于食用准备不足或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相比之下,富含MUFAs和SFAs的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这些感染。

吉布森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乳脂或饱和脂肪的有益特性,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可能会提高对成年期肠道传染病的保护,特别是当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与饱和脂肪结合时。

“我们的研究结果挑战了当前的饮食建议,并揭示了母亲摄入脂肪对其后代的健康有跨代影响吉布森博士说:“肠道感染的易感性,可能是通过微生物与免疫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她补充说,1990年至2010年间,全球不饱和脂肪酸的消费量显著增加,而人们在怀孕期间摄入的饱和脂肪量较低,因为有人建议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尽管几十年来人们已经知道高脂肪饮食可以直接改变炎症反应,但最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认识到脂肪酸类对炎症的离散影响,并可以改变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吉布森博士说,

膳食脂肪酸可以影响炎症过程,包括肠道感染后的防御性炎症反应。吉布森博士解释说,这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使膳食脂肪酸成为预测疾病风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研究人员认为,是膳食脂肪与宿主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组合,可以决定这些感染的严重程度。吉布森博士解释说,肠道菌群是在婴儿期建立的,在帮助免疫系统成熟和防止潜在病原体定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和戈什博士指出,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应重新评估当前的健康指导方针。

“目前,加拿大的饮食指南指南建议哺乳期母亲用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取代富含SFA的食物,重点是摄入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鉴于在产后饮食研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恶化了疾病结果,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应该重新考虑。”

虽然母乳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保持相对惰性,但脂肪酸含量变化很大,并受母体脂肪摄入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吉布森博士说:“我们的结论是,母亲摄入不同类型的膳食脂肪会改变孩子体内细菌群的建立,并对他们成年后对感染的反应能力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母亲的饮食中富含SFA,在它们的后代中提供一种宿主-微生物的关系,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Zandberg博士解释说,重要的是要了解肠道菌群是在婴儿期建立的,因为它在帮助免疫系统成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为潜在的病原体提供屏障。他还指出,一个健康的细菌体依赖于早期的营养。

“糖装饰着肠道中重要的蛋白质,”赞德伯格博士说由于母亲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饮食选择,它们的模式在后代中会发生改变。在我们的模型中,模式的变化与婴儿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的变化有关。”

Journal Reference:

Candice Quin, Sanjoy Ghosh, Chuanbin Dai, Jacqueline A. Barnett, Alexander M. Garner, Rachael K. H. Yoo, Wesley F. Zandberg, Amy Botta, Monika A. Gorzelak, Deanna L. Gibson. Maternal Intake of Dietary Fat pre‐programs Offspring's Gut Ecosystem Altering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and Immunity to Infectious Colitis in Mice.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2021; 65 (6): 2000635 DOI: 10.1002/mnfr.202000635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