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组'是健康和医学的下一个重点
无法婚配、无法生娃——深受其苦的不光是你,还有中华鲟。11月1日“小光棍节”这天,《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一项令人悲伤的结论:未来10到20年内,野生中华鲟种群就会消失。而降低水温可能是挽救它们的最后一线希望。
近年来,中国通过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野外来补充野生种群。但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维持这些大鱼的生殖活力,上述做法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尽早将繁殖季节的水温降至适宜的18℃~ 20℃范围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黄真理等人通过自己建立的鱼类迁徙、繁殖和种群模型,研究了在长江大坝的影响下,中华鲟的空间分布、性腺发育、种群大小变化。并据此评估了水电建设对中华鲟的生存影响。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01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作为一种体型巨大的鱼类,中华鲟需要广阔的空间去产卵和交配。因此产卵场的面积限制着参与繁殖的成体数量。从1981年起,葛洲坝截流导致中华鲟的有效繁殖种群缩减到原来的 24.1%,而新产卵场的环境承载力缩减到6.5%。
更糟糕的是,后续建设的大坝,特别是三峡大坝和溪洛渡大坝,进一步将有效繁殖种群降低到0%到4.5%。因为这些大坝导致水温升高,抑制了中华鲟的繁殖活力,这比产卵场容量的减少更加致命。
近几十年来,中华鲟的生存状况一直艰难。模型显示,1981年到1982年,限制它们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过度捕捞,1983年到2000年间,环境承载能力变成最大的约束,而2001年后,性腺退化成了阻碍它们繁育的最关键因素。
研究人员指出,对三峡大坝的环境影响评估忽略了秋季水温上升。直至今天,这一点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黄真理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到了要采取生态调度措施减轻水坝对中华鲟的影响问题。我们建议对包括三峡大坝和溪洛渡大坝在内的长江梯级水库进行联合生态运行,作为一个可行的补救措施来控制水温。”
他指出,如果每年10月22日前的水温能降低到20℃以下,中华鲟的有效繁殖种群规模至少可以维持在1981年(葛洲坝截流)到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蓄水)之间的水平。
-
未来10到20年内野生中华鲟种群就会消失
2022-05-01 -
人体肠道菌群的细胞数量是整个人体的十倍
2022-05-01 -
23andMe对乳腺癌基因的测试可以揭示改变生活的信息
2022-05-01 -
阑尾切除术似乎可以降低后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2022-05-01 -
合成微生物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古老的进化神秘
2022-04-29 -
加强了恰帕斯高地土着居民的领土管理合作进程
2022-04-29 -
介绍CNVP,IUCN的新成员
2022-04-29 -
销售人员为肥胖客户推荐更多圆形产品
2022-04-29 -
黄石麋鹿的疾病隐藏成本 USU生态学家说 布鲁氏菌病会减少怀孕
2022-04-29 -
研究人员设计“智能”表面以排斥一切 但针对有益的例外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