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确定产生视紫红质的关键机制
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水和太阳光能生产农作物和食物是人类获取粮食的主要途径,但该过程非常低效,只有大约1%的太阳光能量被用于植物生长,转化为生物质能。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特拉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Food》上发表题为“A hybrid inorganic-biological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system for energy-efficient food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开发了一种不依赖阳光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并用于食物生产。
研究团队首先开发了一个两步电催化系统,将二氧化碳、电和水转化为乙酸盐,然后在黑暗条件下,以乙酸盐为碳源培养酵母、蘑菇、绿藻等,实现食物合成。在这一过程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为电催化系统提供了动力。这种无机-有机混合系统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更加高效,以藻类、酵母培养为例,其太阳能转化效率分别是自然光合作用、玉米淀粉提取培养方式的4倍和18倍。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番茄、水稻、油菜、豇豆等农作物都可以在黑暗环境下利用乙酸盐进行生长。该技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粮食供给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为太空探险食物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2-00530-x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Food》,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无机-生物混合人工光合系统用于食品生产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揭示发育中人脑小胶质细胞区域特化和状态转换的时空动力学特征
2022-12-15 -
国外科学家发现治疗脂肪肝的潜在新靶点
2022-12-15 -
科学家开发一种可用于mRNA细胞溶质传递的病毒模拟细胞膜涂层纳米颗粒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脑血管生成及完整性维持新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2022-12-15 -
科学家发现促进胰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调节肽选择性识别神经调节肽U受体的分子机制
2022-12-15 -
科学家揭示果蝇痕迹条件反射和延迟条件反射的不同机制
2022-12-15 -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命运调控因子c-Myc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2-12-15